微生物對食品品質(zhì)的影響
微生物對食品的污染包括兩次污染:
微生物第一次污染:作為食品的動植物在自然界中,本身已帶有微生物。
食品二次污染:食品的運輸、加工、貯存、流通和銷售造成食品的污染。
細菌:起細菌性中毒的主要細菌有:腸類孤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肉毒桿菌、致病大腸桿菌等。其中最多的是腸類孤菌,約占50%,其次是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約占40%。
真菌:大多數(shù)真菌對人體無害,少數(shù)球菌在適當?shù)臈l件下會產(chǎn)生毒素,其中黃曲霉、寄生曲霉、島青霉、雜色曲霉會產(chǎn)生肝臟毒素,黃綠青霉會產(chǎn)生神經(jīng)毒素,橘青霉會產(chǎn)生腎臟毒素。
一般將水活度aw>0.85的食品稱為濕食品,0.6-0.85的食品稱為中等含水食品,<0.6的食品稱為干食品。 控制包裝食品的環(huán)境濕度是保證食品品質(zhì)的關(guān)鍵。
一般在20-30℃時,細菌增殖最快。嗜冷細菌(<0℃),嗜溫細菌(0-55℃),嗜熱細菌(55℃以上),在包裝缺氧的條件下,食品酸敗產(chǎn)物為大量有機酸,在氧氣充足條件下,產(chǎn)物多為氨和二氧化碳。對食品最適的ph,細菌為ph7附近,霉菌和酵母ph6左右,一般ph小于3時,微生物不易生長。
包裝食品的微生物控制方法有:加熱殺菌、低溫貯存、輻照防腐、微波滅菌。
濕熱殺菌:利用熱水和蒸氣直接加熱包裝食品以達到殺菌的目的。
干熱殺菌:利用熱風(fēng)、紅外線、微波等加熱食品以達到殺菌目的。
ph越低,殺菌所需要的加熱溫度也越低,時間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