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鑒別小常識一:關于鐵觀音,成茶顆粒緊實,色澤烏潤墨綠,入手沉重如鐵,具有天然的蘭花香。干茶顆粒的形狀號稱是蜻蜓頭,蛤蟆腿。
鐵觀音鑒別小常識二:鐵觀音沖泡后茶湯金黃明亮,滋味醇厚。鐵觀音耐沖泡,號稱七泡而有余香,好的鐵觀音,甚至可以沖泡十幾泡。
鐵觀音鑒別小常識三:觀察沖泡后的鐵觀音葉底,可以看到葉子的邊緣有一些暗紅色的部分,這就是傳說中的綠葉紅鑲邊了。但是現(xiàn)在很多時候為了追求美觀,在加工的時候就把這紅鑲邊給揉掉了,所以有時候大家看不到紅鑲邊也正常啦,但是這種情況下,葉子的邊緣一定是破碎的,不完整的。
鐵觀音鑒別小常識四:現(xiàn)今很多人崇尚輕發(fā)酵的臺灣茶,所以有些時候鐵觀音的加工過程也受到了影響,比如減輕發(fā)酵程度,減少包揉次數(shù),這就導致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很多鐵觀音,并不是墨綠色的,顏色淺而味輕。
鐵觀音鑒別小常識之本山:本山為現(xiàn)在市場上用來魚目混珠的茶葉之一。本山干茶外形都與鐵觀音相似,但是入手感覺偏輕。從茶底來看本山茶葉型橢圓較鐵觀音葉子修長;本山葉薄質脆,相較之下,鐵觀音葉底明顯要肥厚得多,而且彈型好,不易扯破;本山葉片稍內卷,葉緣波浪明顯,葉齒大小不均,牙密而且細長,而鐵觀音的葉子葉齒均勻,間距沒有那么細密,而且齒形鈍而柔和,且不規(guī)則。
另外有一個很方便的分辨方法就是觀察茶梗:本山的茶梗細而長,由于做工的原因,茶梗一節(jié)一節(jié)的,很像竹節(jié),干的鐵觀音茶梗,一折就斷,斷面整齊,決不拖泥帶水。但是本山的干茶梗,無論怎么折,斷面邊緣都會有帶著一些茶梗表皮粘連著,也就是所謂的“肉斷皮不斷“現(xiàn)象。
鐵觀音鑒別小常識之毛蟹:毛蟹為現(xiàn)在市場上用來魚目混珠的茶葉之一。毛蟹的干茶就比較好分辨,因為上面會有很多毫毛。泡開之后,可以看到葉形橢圓,尖端突尖,毛蟹的葉底較厚,但是葉質較脆,一扯就破了,沒有鐵觀音葉子那樣良好的彈性。葉子邊緣的鋸齒尖銳,有點兒像鷹嘴。
鐵觀音鑒別小常識之拼配茶:至于拼配茶就比較麻煩了,因為里面有混有一部分鐵觀音葉子,所以更加具有迷惑性。如果沒有鐵觀音鑒別的經(jīng)驗的話,一個比較麻煩的辦法就是多拿幾個泡開的葉子看看。
其實不管本山毛蟹還是拼配茶,湯色都偏淺,茶湯寡而不醇厚,入口缺乏滑度甚至有青澀味,茶香單薄,而且沖泡的次數(shù)明顯較少。甚至三四泡后,你就能明顯察覺出茶香和茶湯的質量迅速下降。拼配茶的茶香和味道更是駁雜不純,多加比較,自然就能分辨出來啦。
其實鐵觀音鑒別的關鍵還是要多喝,用心去喝,仔細去品嘗和感受,鐵觀音鑒別經(jīng)驗就慢慢積累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