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慶被譽為“滇紅之鄉(xiāng)”,很多紅茶愛好者“知鳳慶不知臨滄”。臨滄茶,是典型的大葉種,在普洱茶發(fā)展前,一般被制成紅茶、綠茶,主要用來出口,若干年前的鳳慶茶廠風光無限。
臨滄茶的歷史悠久,品質是一流的?!缎煜伎陀斡洝分性杏涊d,1639年八月初六,徐霞客風餐露宿,游歷到鳳慶喝了當地太華茶,印象美好,晚上在微弱的燭照中寫下如許文字:“下三里,過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簡槽。店主老人梅姓,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飲予。”說明至少在明代,臨滄民間已普遍喝茶,有尊貴客人到家就以茶相待,已成風氣。
味覺上的卓越,終究讓讓滇紅破空而出。1938年,為支援抗戰(zhàn),馮紹裘先生受中國茶葉公司派遣,千里跋涉到云南尋找上等茶葉。在鳳慶他發(fā)現當地大葉種茶十分適合制造紅茶,于是采鳳山茶園鮮葉試制滇紅工夫茶,最終大獲成功,兼具“祁門紅茶之香氣,印錫紅茶之色澤”。3月8日,云南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順寧試驗茶廠掛牌,首批生產300多擔滇紅茶,經香港富華公司轉銷倫敦,大受歡迎,遂開始大量生產、出口賺取外匯,用以支援抗戰(zhàn)。此后,以滇紅功夫茶為代表的臨滄茶葉成為中國質量好、競爭力強、享有盛譽的出口產品。
1950年后,臨滄市仍然作為國家指定、云南省唯一的茶葉加工出口基地,被出口到前蘇聯(lián)、波蘭、德國等東歐各國及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1957年,滇紅工夫一級在倫敦國際市場創(chuàng)下拍賣最高售價;1958年,首創(chuàng)滇紅特級工夫茶,被國家指定為定點生產的外事禮茶;1958年,創(chuàng)制滇紅金芽茶,再創(chuàng)國際市場最高售價。
黨疼國愛,沐浴在社會主義溫暖懷抱中的滇紅,不需做營銷,只需埋頭做好品質,自有國家來統(tǒng)籌分配茶葉的走向。整個50至80年代,鳳慶茶廠年產三、四千噸滇紅茶,全部出口歐洲市場,當時滇紅平均出口價格是每噸5000美元,達到國際市場的中高檔價格水平。
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眾多“野蠻人”的競爭,統(tǒng)購統(tǒng)銷,一家獨大,鳳慶茶廠活的逍遙自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在私有經濟的不斷沖擊下,茶廠逐漸變得不適應,可慣性使然,還是延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輝煌,在整個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為一個巨無霸的龐然大物,仍然枝枝蔓蔓地生長著。全世界消耗最大的非紅茶莫屬,而滇紅的品質本身又足夠硬,至少在普洱茶發(fā)展前,沒有對比,沒有競爭,沒有變化,沒有威脅,作為出口為主導的產業(yè),滇紅仍然是整個行業(yè)的驕傲,臨滄政府也從中受益無窮。
在今天的滇紅集團史料室,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及照片:“據史料記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視滇紅為珍品,將其置于玻璃器皿內早晚觀賞。1986年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云南期間,時任省長和志強向其贈送滇紅茶和云南圍棋作為國賓禮物。”
這一切在2000年后發(fā)生了改變。
從1992年開始,市場經濟體制被確定,改革開放如火如荼,廣東率先為中國殺出一條改革之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第一撥賺錢的老板,開始敏銳地將目光投向云南。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人本身健康的關注會越來越多,而云南的落后和保守、交通不便、獨一無二的自然環(huán)境等,讓云南幸運地保存了原始生態(tài),這符合健康食品的生產條件。
在市場化的浪潮下,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企業(yè)都要進行轉制。1996年,鳳慶茶廠整體改制為滇紅集團,開始了市場化的節(jié)奏,幾經股權變革,甚至在2010年左右差點易主云南白藥。然而,改制后的國企難以輕裝上陣,歷史包袱沉重,社會責任期待值高,對政府依賴度高,危機意識匱乏……
在2000年前后,勐海茶廠也經受市場的考驗,但后經改制發(fā)展成大益品牌,徹底完成市場化,開始注重市場營銷,最終在殘酷市場中打出一番天地,創(chuàng)制了業(yè)界規(guī)則,進而主導了這個行業(yè)。市場經濟時代,只懂得埋頭做產品的都是傻子,注定要失敗,而只有那些深諳營銷之道、品質也過硬的才能成為企業(yè)家。大益的成功,是時代趨勢造就了他,更重要的是吳遠之是個一等一的營銷高手。這點對企業(yè)家很重要。
不可思議的是,從勐海茶廠當年走出去的那批骨干,這幾年也都成為普洱茶界的領軍人物。外部資本進入勐海,“狼來了”固然對當地企業(yè)家形成沖擊,但也會激發(fā)他們的斗志,開闊他們的思維。
市場經濟下,資本的力量超過任何力量。廣東人活生生打造老班章的同時,勐海的很多寨子和山頭也聲名鵲起,扶搖直上,集體爆發(fā),一舉超越臨滄。臨滄也努力,但受制各種制掣,早在2006年,時任市長的劉明就不斷為臨滄茶產業(yè)發(fā)展鼓與呼,并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勐海集中了普洱茶界80%的大品牌,勐海也成為中國的“普洱茶之都”,此中,資本和營銷的力量十足地顯現出來。大益誠然有勐海茶廠的背景,可陳升號和雨林古茶坊卻完全是市場的產物,品質是基礎,可沒有營銷,就是一頭巨牛在集市上到處亂撞。沒有適合現代人的營銷,現代企業(yè)永遠沒有前途。
臨滄茶,經市場化發(fā)展一二十年,除鳳牌滇紅,勐庫戎氏、三寧、俸字號、津喬、蒲門、茶山溝、香竹箐等品牌,也在茶博會上看到身影。臨滄,目前有總面積達130萬畝的茶園,茶葉總產量3.5萬噸,作為云南第一產茶大市,普洱茶的最大產地、勐庫大葉種茶的原生地,聞名中外的“滇紅之鄉(xiāng)”,這點成績顯得微不足道。
和勐海相比,臨滄的一線品牌很少,臨滄茶在市場上的價格也很低,這和它本身數量、品質、地位是不匹配的,既沒給地方政府創(chuàng)造高稅收,也沒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根本性改善。這幾年,廣東資本雖有進入臨滄,但大品牌都將勐海作為總部,臨滄只是他們攫取原料的供應站。
臨滄,不缺好資源,缺的是營銷和資本。
第一,香竹箐3200多年的大茶樹,經專家考證,比老子還要老,約商朝早期。此事不得了。在普洱茶界,三五百年的茶樹已讓人敬畏,而3200年的茶樹,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如今在香竹箐這棵古茶樹周圍自建茶園,陌生人靠近需要開鎖。去年該樹春茶被拍到天價,35萬元一公斤,被一個臺灣老板買走。
第二,勐庫大雪山有一萬多畝野生古茶樹群落,一號大茶樹經考證有2700年樹齡。樹齡更長、更多的古茶樹藏在更深處,有待發(fā)現。目前,該茶樹群被政府保護,設有專門機構來管理,防止退化和被破壞。
當然,近十年的市場化也是有成果,兩個村寨的茶體現出了他們的應有價值:一個是勐庫的冰島村;另一個是臨滄市臨翔區(qū)邦東鄉(xiāng)的昔歸。冰島茶產量比老班章更低,老班章40多噸,而冰島僅8噸多。就2016年而言,老班章春茶不低于6000元每公斤,而冰島不低于22000元每公斤。
不只臨滄,云南乃至中國茶葉在世界賣不起價,主要還是沒有建立品牌。臨滄需要大品牌、大資本介入,將總部建在當地,而更重要的是靠當地品牌的自我崛起,政府要理順關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更加市場化的政策,臨滄茶的未來將不可限量。目前,因為以冰島、昔歸為代表的臨滄茶崛起態(tài)勢,正在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