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人都知道如何品茶,但很少有人知道,茶除了泡著喝以外,還能擂著吃、打著吃、烤著吃……其實,全國各地許多地方都有不同的吃茶習慣,如廣西油茶、客家擂茶、云南烤茶等。那么,這些茶膳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營養(yǎng)與功效呢?
廣東:“擂”出來的咸茶
擂茶可以說是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態(tài)的飲茶方式,在中國客家人分布的各個地區(qū)都保留著傳統(tǒng)的擂茶文化,其中流傳最深遠的當屬廣東的潮汕地區(qū)。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草藥、芝麻、花生、鹽等。春夏濕熱,擂茶里還會加入金銀花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則會加入桂圓;中暑的話可以加入魚腥草、藿香;輕微發(fā)燒可加入甘草、茵陳。在制作上,首先要將所有茶葉、草藥等切碎放入擂缽,再把炒好的花生放入擂缽,用擂棍將材料搗碎后,把煮沸的水倒進擂缽后攪勻盛茶即可飲用了。另外,擂茶除了可以食清茶,還可以加料吃以及做成擂茶拌飯。
營養(yǎng)分析: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黃平東表示,擂茶兼具藥食的保健效果,具有健脾養(yǎng)胃、滋補長壽的功效。另外,擂茶的兼容性極強,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求加減食材,夏季不妨加上一些清熱解暑的草藥,風味獨特,老少咸宜。
廣西:“打”出來的油茶
油茶原先是侗族人用來待客的禮節(jié)傳統(tǒng),由于其養(yǎng)生與美味,又被廣為流傳,廣西最甚。一把茶籽木槌、一柄帶有茶嘴和撐腳的鐵鑄小鍋、一只竹篾篦子,就是打油茶的制作工具了。一般“打”油茶的工序為:茶葉先用開水充分浸泡,以除掉煙火及苦澀味。用豬油、蔥、蒜以及當?shù)靥禺a的小黃姜熗鍋,再將泡好的茶葉倒入鍋中翻炒,隨即用茶籽木槌將其搗爛,加水熬至出味。過濾掉茶渣后將煮好的茶盛至碗中,再撒上一些青蔥、香菜、炒米、炒黃豆等佐茶配食。另外,還可以搭配上炒面、粉腸等充當主食。
營養(yǎng)分析:黃平東表示,由于打油茶中的茶葉含鉀較多,所以,夏天喝油茶既能防暑降溫,又能解渴消乏。搭配炒米、姜、炒黃豆等溫中散寒的食物,適合虛寒型體質的人群食用。但對于熱性體質或溫熱的病癥者則要少放姜,喝油茶時不要放米花、炒黃豆等。
云南:“烤”著吃的三道茶
烤茶是大理地區(qū)白、彝、漢等民族飲茶的一種方法,又稱“三道茶”。一般烤茶只沖水三道,第一道就是平常的小罐烤茶。用一土陶小罐在爐火上加熱,加少量茶葉,手腕抖動,使茶葉受熱均勻烤至金黃色,隨后注入開水,水在小罐中翻騰,“嚓嚓”作響,在罐口沸騰的茶湯泡沫宛如繡球花。第二道甜茶,在茶湯里加上核桃片、乳扇絲、紅糖末。第三道回味茶,需加上蜂蜜、花椒、姜片、桂皮末。
營養(yǎng)分析:黃平東表示,烤茶一般用的茶都是熟普,茶葉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堿等成分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更具有保健功效。同時,其茶味醇厚,不僅有解渴提神、消食行氣、散煙醒酒之效,又有暖胃養(yǎng)胃的功效,還可以消除生茶的寒性,不失為一款健康的“良藥”。另外,烤茶中加入了花椒、姜片、桂皮末等溫中散寒的食材,更適合脾胃虛寒的老年人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