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的植物界有無植物能和“植物殺手”薇甘菊抗衡?昨日,從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傳來喜訊,經(jīng)過5年實驗,專家找到了以血桐和幌傘楓為代表的植物,對薇甘菊防御效果最佳,兩處改造樣地的薇甘菊面積均大幅減少。
該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深圳薇甘菊的發(fā)生面積約16萬畝,主要分布在果園、溝谷和荒地等地帶。從2008年和2011年開始,該處與中山大學合作,分別在羅湖區(qū)百果園和大鵬新區(qū)麻雀山兩處樣地上,實驗種植海南蒲桃、陰香、黃桐、血桐、假柿木姜子、幌傘楓、木荷、藜蒴、楓香、火力楠等樹種,通過樹種組合,采取“群落改造”方式防治薇甘菊。
今年8月7日,研究人員來到這兩處樣地,發(fā)現(xiàn)分別經(jīng)過5年和3年的實驗,百果園薇甘菊面積從112畝縮至18.7畝,麻雀山薇甘菊面積從35畝降到25畝。在實驗樹種中,以血桐和幌傘楓對薇甘菊的防御效果最好,陰香和黃桐等樹種次之,楓香等較差。
與人工清除、使用化學藥劑等防控薇甘菊相比,種植血桐和幌傘楓的“群落改造”屬最生態(tài)的方式,負面危害最小,但該方法相對投資較大,平均每畝需花費2000至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