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了古茶山往東一段渡過小黑江,首先看到的是孔明山,孔明山因山體神似頭戴道觀的孔明頭像而得名,沿著孔明山繼續(xù)東行,就進(jìn)入了莽枝古茶山和革登古茶山,這兩片古茶山幾乎連成一體,南邊是莽枝,北邊是革登,歷代史籍中,革登和莽枝有分有合,這兩座古茶山上都有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樹種,而且古茶園連成一片難分彼此。
上期說過革登的古茶園由于戰(zhàn)亂大火,損毀了許多,相比較革登,莽枝古茶園面積較大,茶樹保存的要好一些,至今還存有約一千畝古茶園,面積大概是革登古茶園的兩倍。
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莽枝山腳的曼賽、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shù)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種茶,種茶歷史非常悠久,明朝末年已有內(nèi)地商人進(jìn)入莽枝山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對于這些古茶山來說,悠久的歷史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歷史的積淀賦予它們更加沉厚的底蘊(yùn),也是一筆寶貴的財(cái)富。
乾隆到咸豐年間是莽枝茶山最興盛的時(shí)期,茶園蓋山,村寨密集,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滾塘街是最熱鬧的地方,三個(gè)大寨遙相對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被茶園連接著。清咸豐末年,牛滾塘一帶發(fā)生了民族械斗,打得慘烈,爭斗雙方傷亡慘重,這場戰(zhàn)禍?zhǔn)姑еι讲铇I(yè)受到重挫,茶農(nóng)避亂、村寨遷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買茶。曾經(jīng)人喧馬嘶的牛滾塘街,到清朝末年已無人居住。村民們不愿回令人傷感的牛滾塘街,留下的大都遷到離牛滾塘一公里遠(yuǎn)的安樂村去住,到1950年牛滾塘也僅有七八戶人家。如今牛滾塘的古廟、清真寺已不存在,只有大碑還躺在荒草中,碑上牛滾塘幾個(gè)字還清晰可見,讓人追思往昔的牛滾塘。
歷史讓人不勝唏噓,繁華終歸孤寂,孤寂未必就是結(jié)束,今天的莽枝依然擁有積淀數(shù)百年的古茶園,莽枝古樹茶依然吸引著許許多多的普洱茶愛好者。
莽枝古樹茶特點(diǎn):以特殊香型著稱,口感和倚邦、革登的香型口感類似,上顎香甜微蜜感,湯水較柔,舌面刺激感較強(qi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