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唐菖蒲花葉病是世界性病害,是唐菖蒲上一種普遍發(fā)生的病害。凡是種植唐菖蒲的地方均有該病發(fā)生。據(jù)調(diào)查,我國沈陽、上海、杭州、常州、廈門、昆明、南京、成都、廣州、哈爾濱、武漢、大連、西安、深圳、珠海、北京、包頭等地均有發(fā)生。隨品種不同而有差異。
【癥狀】
該病主要侵染葉片,也侵染花器等部位。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褪綠角斑與圓斑,因病斑擴展受葉脈限制多呈多角形,最后變?yōu)楹稚?。病葉黃化、扭曲。有病植株矮 小、花穗短、花少花小,發(fā)病嚴重的植株抽不出花穗。有些品種的花瓣變色,呈碎錦狀,如粉紅色花品系。唐菖蒲葉片上也有深綠和淺綠相間的塊狀斑駁或線紋。初夏時,新葉上的癥狀特別明顯,盛夏時癥狀不明顯,有癥狀隱蔽現(xiàn)象。該病引起唐菖蒲球莖的退化、植株矮小、花穗短小、花少花小,嚴重地影響切花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是我國唐菖蒲切花打入國際市場的主要障礙。
【病原】
引起唐菖蒲花葉病的病原在我國主要有2種,即菜豆黃花葉病毒 (bean yellow mosaic virus )和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菜豆黃花葉病毒屬馬鈴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組。病毒粒體為線條狀,長750nm;內(nèi)含體風輪狀、束狀;鈍化溫度為55-60℃;稀釋終點為10-4;體外存活期為2-3天。黃瓜花葉病毒屬黃瓜花葉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 )組。病毒粒體球形,直徑為28-30nm;鈍化溫度為70℃;稀釋終點為10-4??;體外存活期為3-6天。
【發(fā)病規(guī)律】
兩種病毒均在病球莖及病植株體內(nèi)越冬,病毒借助球莖傳到下一個生長季節(jié)。菜豆黃花葉病毒由汁液 、蚜蟲(藥炭鼠李蚜、棉蚜、百合新瘤蚜、馬鈴薯長管蚜、桃蚜、玉米蚜等)傳播;黃瓜花葉病毒由桃蚜及其它蚜蟲以及汁液傳播。兩種病毒均以帶毒球莖作遠距離傳播。兩種病毒均自微傷口侵入。兩種病毒寄主范圍都較廣或很廣。菜豆黃花葉病毒除侵染唐菖蒲之外,還侵染美人蕉、菜豆、蠶豆、黃瓜、曼陀羅、心葉煙、克利芙蘭煙等植物。黃瓜花葉病毒能侵染40-50種花卉,如大花美人蕉、美人蕉 、粉葉美人蕉、金盞菊、百日草、萱草、福祿考、香石竹、蘭花、鳶尾、小蒼蘭、水仙、百合等花卉。很多蔬菜和雜草都是該病毒的毒源植物。
【防治方法】
1.拔除患病植株,有條件的單位建立起唐菖蒲南留種基地,唐菖蒲種植地塊應遠離其它寄主的種植田,與生產(chǎn)切花的唐菖蒲基地分開。清除田間雜草,減少cmv的侵染來源,并注意田間衛(wèi)生等。
2.加強檢疫控制病害發(fā)生。對調(diào)運的種球莖進行血清學方面的檢測,對有病毒的球莖視病情加以處理,最好全部銷毀。建立無毒良種繁育基地,生產(chǎn)中應栽培脫毒的組培苗。切花生產(chǎn)可使用經(jīng)莖尖培養(yǎng)的去病毒試管苗。減少田間的再侵染。
3.用氧化樂果(40%乳油)2000倍液防治傳毒蚜蟲;對切花用具及進行操作的人手用3-5%的磷酸三鈉或熱肥皂水進行消毒;以防相互感染。選育抗病及耐病的唐菖蒲品種,應淘汰觀賞性差的感病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