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是潮汕地區(qū)很出名的風(fēng)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
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fēng)俗。
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的影子。
今天,我們就用工夫茶的形式來泡一壺蜜蘭香單叢。
潮州工夫茶有“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一說。
孟臣壺,就是一個叫惠孟臣的人所制之壺,但到目前為止,此人仍不可考,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他所處的朝代,只出現(xiàn)在壺底落款上。
惠孟臣所制之壺,絕大多數(shù)是精致的朱泥小壺,體積小,工藝精,這種款式就漸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水平壺。
水平壺,是潮汕地區(qū)最常見的款式,但大家還是喜歡稱它為孟臣壺。
若深杯,也有人寫作“若琛杯”。
若深杯就是白色翻口小杯,杯身有字畫,杯底落款“若深珍藏”字樣。
不過在潮汕地區(qū),當?shù)厝舜蠖嗑褪怯闷胀ǖ陌状尚”?,以此指代若深杯?br> 這是因為在潮州工夫茶中,對茶杯的講究有“不薄不能起香,不潔不能襯色”的說法。
泡茶之前,先用滾水燙壺,洗杯。
取茶8克。
在汕頭潮陽有制作錫器的好手名家——顏氏家族。這次我們也嘗試一下,用錫制茶罐來裝蜜蘭香。
納茶。
過去鳳凰單叢都是裝在紙包中的,所以我們也偶爾會看到一些老潮州人用四方紙張來盛放茶葉納茶。
提壺高沖。
沖泡鳳凰單叢,可以適當?shù)睦叱鏊?,讓滾水擊打壺中茶葉,這樣能起到激發(fā)茶香的作用。
淋壺。
淋壺的作用,是為了讓壺的溫度保持在一個高點,讓茶葉出香。
淋壺動作,也是潮州工夫茶中十分經(jīng)典的儀式哦。
頭沖洗茶,一般不喝。
在潮州話中,有“頭沖腳惜,二沖茶葉”的說法,意思就是說,頭沖是洗茶,有雜味,不能給客人喝,二沖才是敬茶。
關(guān)公巡城。
潮州工夫茶在沖泡中,有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手勢,一個是關(guān)公巡城,另一個叫韓信點兵。
關(guān)公巡城,就是把茶壺比作關(guān)公,把三個茶杯比作城池。
茶壺把茶湯均勻地分到三個茶杯中的過程,就好像關(guān)公在巡城一樣。
韓信點兵。
潮州工夫茶在出湯的環(huán)節(jié)中,講究要把壺中的茶湯全部出盡,不留在壺中,以免把茶葉泡苦。
而這個把壺中茶湯瀝出的過程,就叫韓信點兵。
就像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出茶湯也講究務(wù)必每滴盡出。
在潮州工夫茶中,我們是不用公道杯的,只靠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這兩個手勢,讓每一杯茶湯都色香味均衡,這也是很講工夫的。
蜜蘭香的杯面有蘭香,入口有蜜韻,滋味濃厚鮮爽。
呷一杯鳳凰單叢蜜蘭香,先要聞香,然后分三口細啜,喝完再嗅杯底,這樣你就稱得上是一個老潮州茶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