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葉根系發(fā)達,入土深,固土能力強,枝繁葉茂,地面覆蓋度大,綠化中對保土作用大,可作為水土保持植物在山坡地栽培。營養(yǎng)生長期較耐陰蔽,宜在林地樹間種植,可護土并增進土壤微生物繁殖,促進林木生長。
紅三葉介紹及栽培
紅三葉形態(tài)特征:紅三葉一般壽命4-6年,在我國云南等地可長達10年以上。直根系,主根入土深,一般90-150cm,側根主要分布于表層5-40cm的土層中。分枝能力強,一般達10-15個,多者30個,莖自根頸處生出,圓形,中空,直立或斜生。托葉大,先端尖銳,膜質(zhì),有紫色脈紋。三出復葉,小葉卵形或橢圓形,葉面有灰白色或褐色“v”形斑,莖葉有茸毛。頭形總狀花序,生于莖枝頂端或葉腋處,每個花序有小花50-100朵,花冠粉紅色。莢果小,每莢有種子1粒,種子腎形或橢圓形,棕黃色或紫色,千粒重1.2-1.8克。
紅三葉適應性及利用:紅三葉喜涼爽濕潤氣候,最適宜在年積溫2,000℃,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的地區(qū)種植。生長最適溫度為15-25℃,不耐40℃以上高溫。紅三葉喜生長于排水良好、土質(zhì)肥沃,并富有鈣質(zhì)的土壤上,適宜的土壤ph為6-7.5,能在ph為4.8-9.5的土壤上生長,耐鹽堿性較強。紅三葉草質(zhì)柔嫩,適口性好,各種家畜均喜食。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每年可刈割3-4次,鮮草產(chǎn)量畝產(chǎn)4,500kg以上;南方地區(qū)每年可刈割4-5次,鮮草產(chǎn)量可達6,000kg/畝??捎糜诜拍痢⑶囡暬蛘{(diào)制干草,也可打漿喂豬等。紅三葉與多年生黑麥草等混播建立的草地,可為家畜提供全價的飼草,效果極佳。
紅三葉建植技術:播前精細整地,在瘠薄土壤或未種過三葉草的土地上,應施足底肥。選擇種子中國的優(yōu)質(zhì)草種,春秋季節(jié)均可播種,干旱地區(qū)宜在雨季播種。播種量:10-12g/m²,播深或播后覆蓋土壤不超過1cm。播種后保持土壤濕度,3-5天即可發(fā)芽。
單播收草的紅三葉,作青飼應在孕蕾至初花期刈割,曬制青干草的應在初花至盛花期刈割;放牧利用時宜在株叢高度達到15~20厘米開始。每次放牧或刈割利用留茬高度不得低于3~4厘米,播種當年不宜放牧,初次刈割要在初花期后進行,再生草在土壤封凍后再作放牧利用。不論收草還是收種,紅三葉一般利用3~4年。更新草地時,要在頭茬草孕蕾至開花期根瘤固氮活性最高時刈割利用后,及時翻耕灌水,待根茬充分腐爛后,再安排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飼料牧草等作物,加以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