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銷茶是怎么一回事呢?
扯遠了,回歸正題。普洱。
說到這里,普洱熟茶的來歷基本交代清楚了。但是,我們現(xiàn)在喝的普洱茶和《紅樓夢》里的普洱茶是不是一回事呢?還是沒有準確答案。朋友,別急,咱們把思路從東南亞拉回來,拉到我們地球的另一端,青海、西藏。我們知道,普洱茶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作為邊銷茶存在的。這里的邊,包括四川、青海、西藏。在封建社會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馬幫,是運輸普洱的主力,而時間,長則一年短則幾月,總之這些壓制成餅成磚成沱的普洱茶,一路免不了風吹日曬雨淋,還要經(jīng)歷季節(jié)溫差的考驗。朋友,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呢?沒錯,這分明就是一個渥堆發(fā)酵的過程啊。是的,這只是古時候普洱茶發(fā)酵過程的前半部分。至于這個過程的后半部分,決定因素就在于邊民。我國地大物博,邊疆更是地廣人稀,邊民多是牧民。現(xiàn)在看來,牧民在吃牛羊肉方面是大有口福的。但凡事有利有弊,上帝是公平的,為牧民打開了肉類的大門,卻順帶關上了蔬菜瓜果之窗。朋友,蔬菜瓜果是人類的維生素源泉啊。牧民們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卻得不到必要的維生素補充,這是問題,必須解決。解決之道,就是喝茶,把維生素含量同樣豐富(當然,古代牧民是沒有這個認識的)、同樣是植物葉子的茶葉泡來喝,以保持身體營養(yǎng)攝入的寶貴平衡。此外,游牧民族的購物條件肯定和我們現(xiàn)在不同,估計一年半年跑幾十里甚至幾百里的路去趕一次集、墟,就能算是高頻率了。既然去一次不容易,那么肯定一次要買上至少一年所需,這就從茶葉的數(shù)量上提出了要求;同時,牧民所買的茶葉必須要經(jīng)得起長期儲存,這就從茶葉的性質(zhì)上提出了要求;其三,牧民的收入水平,或者說茶葉在長期儲存過程中變質(zhì)的風險,決定了茶葉的價錢不能太高。三個條件一旦成立,普洱茶作為牧民補充維生素的主力產(chǎn)品,基本上也就呼之欲出眾望所歸卻之不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