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jié),想起唐代高僧皎然的詩句:“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詩中明確表露出“茶僧”貶酒褒茶的態(tài)度。
好酒之人若三杯下肚,定會(huì)拉出那老和尚理論一番,讓酒和茶pk一下:
酒說:酒逢知己千杯少
茶說:茶亦醉人何須酒
酒說:酒壯英雄膽
茶說:茶領(lǐng)詩人魂
酒說: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茶說:茶中古舊是蒙山(白居易)
酒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茶說: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皎然)
酒說:酒是儒家,是濟(jì)世的,責(zé)茶太消極
茶說;茶是道家,是醒世的,責(zé)酒太糊涂
酒說:……
茶說:……
聽著茶酒相持不下的爭執(zhí),皎然不語,我也沒了主意。心想茶酒之爭由來已久,唐朝的《茶酒論》里就沒分出高低,我哪有能力主持他們的終極pk呢?苦思冥想,終于想起了一本書中講的方法:選濃香型白酒一斤,泡入鐵觀音15克。過些時(shí)日打開,但聞酒香、茶香, 酒味、茶味和合于一杯。
由此而想,茶酒之爭可休矣。皎然老和尚笑著說,不愧是陸羽門人,小子得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