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皆非茍設,事事俱有深情”這樣的居家生活之美,是今天很多人的追求。其中,最顯見的飲茶品茶,插花賞花,無疑已被看作是生活美學代表,承載著我們的所求。那么,花道和茶藝是如何發(fā)展成生活美學的呢
從“花道茶藝”到“居家之美”
花道 花的喧鬧、絢麗、明艷之美,折射出傳統(tǒng)中國人生活觀念和理想中“動”的一面,也就是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不斷開拓自身的審美情趣、生活品位,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的一面。
1、20世紀以來相繼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有許多器皿的表面都繪制或雕刻著花瓣的紋樣。某些遺址中,還有花木的種子出土。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數(shù)千年前,就已開始利用花木來裝飾自己的生活了。
2、在先秦時期,人們對于花的欣賞,與他們對于自然的理解是相統(tǒng)一的,草木之華,也就是明艷、嫵媚的花,既能帶來感官的愉悅,又是物候和時令的風信。人們從花那里體驗美感,感受自然的魅力也以花為天道循環(huán)的征兆,從花的榮枯盛衰中感悟、順從宇宙的真理,以此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
“孟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禮記月令》
《詩經》中有許多以草木起興的篇章,所謂起興,就是情感和思緒由觀花而蕩漾開去,聯(lián)想、延伸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而《楚辭》則是中國文人詩歌的淵藪,從它對花草的吟詠更能看出此時上層社會觀花、賞花的動向:鮮花、芳草在《楚辭》中已經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并被賦予了積極的道德內涵。
3、秦漢以后,花草所象征的理想、人文精神逐漸世俗化、生活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地種花、養(yǎng)花、賞花,借花來裝點日常起居、保養(yǎng)生命。
漢代人對花草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在長安、洛陽等地星羅棋布的園林廣廈中,種植著名目繁多的奇花異草,春容秋謝、四時代興。人們或是穿行在似錦的繁花中游宴,或是折取時鮮的花朵放在居室中,佩在身上……
對花的熱情,展現(xiàn)了中國人對于凡俗人生、日常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信念。人們不僅取花的美艷來裝點生活起居,營造芬芳襲人的生活情境,還試圖開掘花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以花入藥、入食、入酒。
4、唐宋以來,直至明清,中國人對花的熱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一是花道,也就是插瓶花、賞瓶花。這一風氣的流行,表明中國人對花的欣賞超越了單純的觀賞層面,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二是中國的詩詞、繪畫等藝術形式,因為花的強勢介入而拓寬了表現(xiàn)范圍,涌現(xiàn)出大量的詠花詩、詞、文和繪畫作品,進而增進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三是中國的花卉種植、培育水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且涌現(xiàn)出一大批專門介紹種花、賞花知識的著作。四是以花入食、入酒、入藥、入茶等的范圍極大拓展,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的飲饌水平的提升。
花的喧鬧、絢麗、明艷之美,折射出傳統(tǒng)中國人生活觀念和理想中“動”的一面,也就是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不斷開拓自身的審美情趣、生活品位,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的一面。
茶藝 茶的沉靜、樸素、平淡,則呈現(xiàn)出中國人“靜”另的一面,那就是不事雕琢、洗去鉛華、返璞歸真的生活理想。
1、茶在最初, 即被當成一種具有藥用和養(yǎng)生保健功能的食物。相傳神農氏曾作《 食經》,其中就有“ 茶茗宜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說法。早在西周時代,中國人就開始人工種植茶樹,以供上層貴族日常服食了?!对娊?bull;豳風》的《七月》和《 鴟鸮》兩篇中,就有采茶的描述:“采荼薪樗”“予所捋荼”。根據《爾雅》和后人解釋,“荼”就是茶,它的葉子“可炙作羹飲“——“羹飲”也就是粥。用茶煮粥,自然和后來的飲茶大不相同。
古書中甚至有以茶為菜的記載,《茶經》中提到的晏嬰就是一位。晏子在齊國為相,生活簡樸,飲食無肉,常吃“茗菜”——“茗菜”就是茶。拿苦茶當菜,恐怕并非出于簡樸,而是有另外的目的。古人認為茶“令人有力,悅志”,到了后來,以訛傳訛,就出現(xiàn)了“苦茶,久食羽化”“茗茶,輕身換骨”的說法,成功的例子有道教仙人丹丘子、黃山君等。
2、魏晉以后, 有關茶的神異功效的傳說漸次消歇,中國人對茶的態(tài)度由動而靜, 不再追求外在的生命時空經驗的拓展,而是轉向內在生命體驗的調適。與此同時,服食茶的方式,也由煮粥、食菜變?yōu)橛盟胫?,這堪稱中國茶文化史上的一大轉折。此時,人烹茶、飲茶,已經開始欣賞和品味茶本身能帶給人的感官享受和審美體驗了。先前人對飲茶抱有的那種種羽化登仙的期待,在此時已經煙消云散了。人們轉而皆飲茶、品茶來清心寡慮,追求恬淡、平和的日常生活體驗。
3、唐代以前,飲茶之風盛行于南方,北方人還不適應“水厄”?!斗馐弦娐動洝分幸舱f過,唐代初期北方人還不喜飲茶。這本書還提到,飲茶之所以風靡大江南北,主要歸功于兩個人——陸羽和常伯熊。
陸羽說:采造、辨別好茶,盛茶、炙茶、煮茶和飲茶器具,以及煮茶所用的水、火和飲茶的方式等,都有專門的學問,并非純粹的形式問題——這就把飲茶上升到了至精至妙的精神體驗的高度。
陸羽之后,常伯熊又踵事增華,來往于文人士大夫之間,表演茶藝茶道,終于使得飲茶成為人人向慕的生活時尚。至遲在陸羽生前,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中間已經流行起品茶的休閑方式了。
4、這種趣味和理想,在進入宋代以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唐代以前,飲茶并非飲清茶,而是要加入姜、鹽、蔥、桂皮、茱萸、薄荷等調味劑的。陸羽在《茶經》中首倡飲清茶,品味茶之“雋永”,宋人蔡襄、黃庭堅等人繼起而力革在茶中加入調味料的做法,終于使飲茶的審美趣味定格在“沖淡”“清和”之美,成為歷代飲茶人心中的金科玉律。
擯除這些刺激性強的味道,專注于清淡之味,實際上是想在“咸酸之外”,體會清凈幽遠、含蓄內斂的審美感覺和精神體驗。他們要借茶的“味”,來訓練、培養(yǎng)出更為細微、精妙、玄遠的審美感覺。
中國人飲茶、品茶的歷史,就是不斷剔除外在欲念、影響,漸次回歸世俗人生、日常生活和內心體驗的歷程,也是世俗人生、日常生活和內心體驗的價值和重要性不斷被發(fā)現(xiàn)、開掘、深化的歷程。羽化升仙的虛妄追求、酸咸苦辣的味覺體驗,逐漸被淡化、消解,代之以不可言宣的沖淡、清和、雋永的審美和精神體驗。茶的沉靜、樸素、平淡,則呈現(xiàn)出中國人“靜”另的一面,那就是不事雕琢、洗去鉛華、返璞歸真的生活理想。
插瓶花、賞瓶花和烹茶、品茶的藝術,被稱為“花道”和“茶藝”?;ǖ篮筒杷囀潜?、是實踐,而這實踐內在的初衷和底蘊,則是傳統(tǒng)中國人對日常生活境界的追求。
文章內容摘自《無邊風月 中國古典生活美學》 劉悅笛 趙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