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中國西部史地研究的熱潮,最初是由絲綢之路引發(fā)的,西方蜂擁而至的探險者、掠奪者讓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西方話語樂園的同時,也讓這一區(qū)域成為中國文物流失的重災區(qū)。“絲綢之路”,是德國地理學家李?;舴姨岢龅母拍?,其后被學界和大眾廣泛認可。以后中國學界的西部史地研究,也開始以“絲綢之路”為主導進行廣泛研究,他們用“北方絲綢之路”指代西北區(qū)域,用“南方絲綢之路”指代西南區(qū)域,用“海上絲綢之路”指代沿海的其他區(qū)域,但后來其研究遭到了巨大的阻力。原因很簡單,對中國大西南而言,絲綢并非貿易的核心。
事實上,“茶馬古道”從提出到現(xiàn)在,“南方絲綢之路”漸漸不被人提及,但依舊爭議不斷:一些人主張“鹽馬古道”;一些人則認為是“茶牛古道”。在這一思路之下,許多人有了“茶羊古道”以及“鹽牛古道”等等提法,概念的樂趣雖消耗著許多人的熱情,卻沒有貢獻出十足的依據。
這場爭議忽視了這樣一個背景:正是西部廣大少數民族飲茶習慣的形成,才會割舍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馬來與中原各王朝進行交易,從而形成“茶馬互市”。即便是這樣,物資的交換并不僅僅局限于茶和馬,而且,之后中原各王朝逐漸形成了“以茶馭番”的國家戰(zhàn)略,這遠非其他貿易主體可以比擬。而鹽,與馬一樣,并非某地特有之物,我們關注鹽,僅僅因為古鹽道促成了局部交通網絡的形成。在更大的層面上,鹽和馬都無法提升到廣泛的精神高度,其他貿易體更無法做到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