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自誕生以來便是和儒文化相融的。對茶道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茶道強調(diào)的是茶對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儒家則認為飲茶可以使人清醒,更可以使人自省、養(yǎng)廉、修身、修德。那么,茶是如何體現(xiàn)儒家的人格思想的呢?
首先,茶本身所具有的“君子性”符合儒文化中追求完善人格的要求。因為茶性溫,喝茶不僅可以使人清醒,還可以祛病健身。茶對人來說,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弊,一如“君子”一般。
其次,茶歷來被當做是人間純潔的象征,它從采摘到烘焙到烹煮取飲都要求十分潔凈。因此,人們常說茶德似人德。這和儒文化中要求人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符合。
再次,茶作為清香、絕塵、高潔、優(yōu)雅之物,它符合儒文化中對“雅”的追求。因為,飲茶自身便是一種高雅的行為,而飲茶時深邃、清心、寧神的過程更是一個精神調(diào)節(jié)和自我修養(yǎng)過程,是靈魂的凈化過程。
最后,茶的清心、淡泊與儒學中所蘊含的積極的、濟世的樂觀精神相符合。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奉行的都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學思想。然而,理想 與現(xiàn)實往往相去甚遠。中國文人常常在迫不得已中放棄“學而優(yōu)則仕”的參政之路轉(zhuǎn)向“退而求其次”的歸隱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茶所代表的清心、淡泊恰恰符 合中國文人的這種心態(tài),符合他們對純凈深遠、空靈的意境的追求。白居易正是如此,生逢亂世的他,常以茶宣泄沉郁,以茶可澆開胸中的塊壘。他在《何處堪避 暑》中寫道:“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從心到百骸,無一不自由”,“雖被世間笑,終無身外憂”;又在《琴茶》詩中云:“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陶陶任性一 生間。自拋官后春多醉,讀書茶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白居易以琴茶自娛,與琴茶相伴,并進而以琴 茶表明了自己追尋的是“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人格之美。
以上便是茶和儒家人格思想的關(guān)系,這僅僅是茶道和儒文化那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中的冰山一角。如今,茶道和儒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靈魂,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