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原產熱帶及亞熱帶,在我國臺灣省有分布。形態(tài)特征:于多年生常綠蕨類草本植物。根莖直立,有匍匐莖。葉叢生,革質,葉片大,有光澤,長可達60cm以上,具細長復葉,葉片展開后下垂,葉片為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基部有耳狀偏斜。孢子囊群半圓形,生于葉背近葉緣處。 生長習性:性喜溫暖、濕潤及半陰環(huán)境,又喜通風,忌酷熱。園林用途:該植物是一類下垂狀的蕨類觀葉植物,適宜盆栽于室內吊掛觀賞,其匍匐枝剪下可用作裝飾配置材料。 繁殖培育:常用分株法繁殖,夏季從生長旺盛的植株中剪下匍匐枝上生出的帶根小植株,另行栽植即可。 一般放置在室內明亮散射光處培養(yǎng),不能受強光直射,但也不能放在陰暗處培養(yǎng)。生長適溫為15~25℃,冬季在10℃以上能安全越冬。 雖然耐旱,但仍需充足的水分,且不宜過濕或過干,要保持盆土經常濕潤。夏季每天澆水1~2次,經常向葉面噴水。需肥不多,生長期每4周施一次稀薄腐熟餅肥即可,不宜使用速效化肥,施肥時切勿玷污葉片,以免損傷。 盆栽選用腐葉土、河沙和園土的混合培養(yǎng)土,有條件采用水苔作培養(yǎng)基則生長更好。每隔一年于春季換一次盆。 補充:病害主要是葉斑病和猝倒病。蟲害主要是毛蟲、介殼蟲、粉蚧和線蟲等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