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源于西漢時期,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fā)展變化。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
1、煮茶法
漢魏南北朝到唐代初期,主要是直接采茶樹生葉煮成湯來喝的,喝茶方式類似于喝蔬茶湯,那個時候茶湯又稱之為“茗粥”。
唐代時主要以陸羽式煎茶為主,陸羽《茶經(jīng)·五之煮》就記載,煮茶時加上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沸騰之后,拂去湯面上的泡沫,就可以喝了。
也有加辣椒、姜、桂朱來喝的,唐代的煮茶會有些像做菜一樣。
2、煎茶法
煎茶是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的,把團餅茶經(jīng)過灸、碾、羅等工序,制成茶末,再根據(jù)水的煮沸程度投茶煮,煮沸以后,把茶湯表面的茶沫舀掉,知道茶湯干凈,然后就可以分湯喝了。
3、點茶法
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準(zhǔn)備新鮮的泉水,水沸騰到冒魚眼泡的時候溫度就可以了,然后壓碎茶葉,放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長時間碾茶,否則有損茶末的新鮮度。如果不是當(dāng)年的新鮮茶餅,最好將茶烘烤后再碾,以激發(fā)陳茶封存過久的香氣。
點茶需要技巧,又以因擊拂之法不同盞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而有各種名目,自第一湯至第七湯而各有不同。
一湯:可用湯匙先將茶末調(diào)成膏狀。水要環(huán)繞著茶注入,不可直接沖在茶末之上。
二湯:二回注水要求來回成一條直線,快注快停。
三湯:三回注開水時,運用茶筅要輕盈均勻,此時茶面沫餑大半已成定局。
四湯:注入的開水量要少,茶筅的擊拂要舒緩。
五湯:此時注入開水要看茶湯沫餑的狀態(tài)決定擊拂輕重。
六湯:如果這個時候沫餑勃然而生,只要緩慢攪拌就行。
七湯:最后一次注開水要看沫餑厚薄、凝固程度,如果達(dá)到要求,點茶便可完成。
4、撮泡法
明代開始,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的飲茶法,逐漸代替了唐代餅茶煎飲法和宋代末茶點飲法,即撮泡法。
撮泡法泡茶之水要以猛火急煮。泡茶的壺杯以瓷器或紫砂為宜,小壺要聚香一些。泡茶所用的壺要清洗干凈,瀝干茶具的水分。
泡茶時,先稱量茶葉,待水燒滾后,即投茶于壺中,隨手注水于壺,先注少量水,以溫潤茶葉,然后再注滿。第二次注水要“重投”即高沖,以加大水的沖擊力。
細(xì)嫩綠茶一般沖泡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