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潮汕,已經(jīng)隱約有了一絲秋的寂寥,想讓人架起牛肉火鍋,呼嚕嚕吃上一頓,出了汗才覺得渾身爽利。在1036米的雙髻娘山上,入目滿是枯黃的枝葉和毫無生機的山野,讓人格外想念春天。
朋友看出了我心中所想,慢條斯理地將正在喝的蜜蘭香換掉了。
“來嘗嘗這款雪芽。”遞過來的這杯茶顏色真是漂亮。金黃的茶湯,像秋日陽光照射下的水面,小心翼翼地品上一口,鮮爽、清冽、甘甜,清新的蘭花香氣若有若無地縈繞在鼻尖,腦海中瞬間浮現(xiàn)出暖春時的蘭花綻放的畫面,那蘭花瓣上還點綴著顆顆晶瑩剔透的冰晶。
我原以為鳳凰單叢中的蜜蘭香就已足夠迷人,那種蜜香中混合著點點芝蘭花香,也曾著實讓我驚艷了一把,可現(xiàn)在卻覺得蜜蘭香差了一絲鮮爽感。
差不多每年三月中旬,天氣還乍暖還寒,茶樹剛剛伸展出一二葉的時候,就到了雪芽一年一次的采摘期。
這個時候采的鮮葉被人們稱為“越冬芽”,也就是在冬天發(fā)芽,但由于低溫保留了芽苞狀態(tài),在初春時生長出的第一批符合標準的一芽一二葉。
可潮汕本地的茶農(nóng)采了大半輩子“正常”的一芽三四葉,早已養(yǎng)成習慣,所以就算是在監(jiān)察員頻繁地提醒下,依然有茶農(nóng)犯錯。一天下來,即便竭力控制,所采的鮮葉制成干茶后依然人均不足兩斤。
顯然此時并不是大多數(shù)鳳凰單叢的采摘時間——就算是這個茶園中的茶樹品種是具有“發(fā)芽早、生長均勻”特點,被譽為國家級良種的白葉單叢也能不例外。
對于鳳凰單叢而言,一芽三四葉含有更多芳香物質(zhì),且容易在制作工藝中激發(fā)出完美香甜、變幻莫測的品種香,這也正是它被人青睞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對比而言,只選擇一芽一二葉的鳳凰單叢在制作時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出甜蜜醇美的香氣就成為了棘手的問題——這種情況在烏龍茶的制作歷史上鮮有人為之,想找個前例做參考也極為困難。
在長期的嘗試中,鳳凰單叢的制茶師們終于找到了一種能更好激發(fā)香氣的特殊制作工藝——重曬輕搖。
與傳統(tǒng)單叢茶的工藝有所不同,這種“重曬輕搖”的新型工藝可以使茶青的含水率降低,減少做青次數(shù)和力度,盡量多的保留芽葉中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
“重曬”即延長曬青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使葉片水分含量降低,需要選擇晴天采摘晾曬,制茶師傅時刻關注陽關與葉片變化,每5-6分鐘就將茶葉輕翻一遍,使曬青均勻,葉片不會曬傷。
而增加“輕搖”次數(shù)則是為了使成茶滋味足夠鮮爽。但要注意搖青力度,每一搖青機前都需要一位師傅專職負責觀察與把握,保證每一批鮮葉發(fā)酵程度與標準一樣。
這種嚴苛的采摘標準、挑剔的采摘時間,再加上復雜的制作工藝,使每一批成茶的制成率都不足百分之六十——這也是我們選擇這款產(chǎn)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杯好茶,除了獨具匠心的制作工藝,自然不能少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huán)境。位于潮州海拔1036米的雙髻娘山主峰的茶園,終年云霧繚繞,泉水叢涌,植被原始茂盛,獨特的火山巖地質(zhì)使土壤中富含許多有機物,因而造就了一種獨特山韻,使其帶著鳳凰山的清高蘭花香與雙髻娘山的甜爽蜜韻。加之“越冬芽”發(fā)芽較早,失去了蟲咬與農(nóng)殘的風險,使雪芽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珍貴的生態(tài)放心好茶”。
十月末的深秋,不管是滿目蕭瑟的落葉,還是越來越難以抽身的早晨的被窩,都容易讓我們更懷念春天,不如來一杯一年僅能在初春時節(jié)制作一次的雪芽,在獨特的蜜蘭花香中感受冰雪消融的味道。
提示
1、何為雪芽:因為鮮葉僅來自茶園初春生長的第一批越冬芽,品飲時又有冰雪的清冽感,故命名為“雪芽”。
2、只采摘初春生長的第一批一芽一二葉,鮮葉數(shù)量有限。
3、使用特殊制作工藝,每一批產(chǎn)品的成茶制成率不足60%。
4、蘭香蜜韻明顯,獨有冰雪清冽感,鮮爽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