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有益于健康,亦有益于養(yǎng)生,歷代本草對茶有不少論述,認為茶主要為飲料,亦能“除垢、滌穢、降熱、消食。祛痰止咳,清利頭目,醒昏睡,解燒炙熱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湯火傷,消脂瘠體”
位于黃土高原的會寧人,對于茶更是如癡如醉地戀著。幾乎所有的中年人都喝茶。
在農(nóng)村則嫌茶泡著喝不過癮,大都備了小茶罐,燉著喝,人們通稱“熬罐罐”。時至今日喝茶上癮者比比皆是,一日不喝茶,精神不振,打盹瞌睡;兩日不喝茶,頭痛腦脹,困乏無力,就像重病在身,喝罐罐茶已成為會寧人的生活習俗。
生活習慣
時至今日喝茶上癮者比比皆是,一日不喝茶,精神不振,打盹瞌睡;兩日不喝茶,頭痛腦脹,困乏無力,就像重病在身,喝罐罐茶已成為會寧人的生活習俗。
喝罐罐茶
喝罐罐茶對茶葉的品種很講究,一般用青茶,俗稱“老茶”,最上等的還有產(chǎn)于云南的坨茶,俗稱“窩窩茶”。喝罐罐茶的方式十分獨特,不用杯子沖,不用茶壺泡,而是用罐罐燉。
罐罐是用陶土燒制而成的砂罐。有大有小,絕大多數(shù)用小的,它的口徑不足一寸,高約2寸,底大口小,俗稱“曲曲罐”。
喝罐罐茶是一個消閑的過程,既簡單卻又排場。口徑約2寸,底大口小,俗稱“曲曲罐”。
先將用紅土膠泥和亂發(fā)捏成的高約尺許,徑不盈尺,爐口三寸大小的泥爐搬上炕沿或凳子,然后拾來干樹枝、樹皮、干牛糞生起火來。待火燒旺后,將小陶罐用水涮過,倒上干冽的涼水,等水開后,捏起一撮茶葉,放在手心里搓碎,倒進陶罐里燉,等茶溢起來了就用一根小竹板壓下去又燉,如此反復多次,俗稱搗罐罐。待茶水燉得濃濃的,釅釅的,才倒在小茶盅里喝。一次只能喝一半口,直至色淡無味而叫敗。
別看喝茶的罐罐小,燉一罐子喝上一大口,可那濃茶釅得像醬油一樣,味苦而干澀。喝茶人認為越濃越釅,越苦越好,喝上才提神才過癮。癮輕的,一次喝十多盅即可;癮重的喝上幾盅后再添入茶葉,直燉到倒入的茶水能吊成線時才算滿意。喝茶時,一邊喝,一邊吃幾口饃饃或舔幾口干炒面,也算是鄉(xiāng)里人的早點吧。
一般情況下
一般情況下,一天喝一次就行了。農(nóng)忙活重,特別勞苦時,中午吃飯前還要喝一次,解渴解乏,消除疲勞。夏秋季節(jié),在農(nóng)村天還不大亮,準備去下地的人們就起床了,先忙著給牲畜倒草,緊接著就生火燉茶,當喝足吃飽后便勤快地下地了。
農(nóng)閑時節(jié)
農(nóng)閑時節(jié),喝罐罐茶成為招待親朋鄰友的家常之舉。隨著來客的多少,喝茶的次數(shù)更就不定了。那些常來常往的???,左鄰右舍的茶友,都成為座上嘉賓,輪流暢飲,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看起來,罐罐茶成為農(nóng)戶人家最普通的招待了。
逢年過節(jié)
逢年過節(jié),人們都要買些上好的茶葉,以表對節(jié)日的重視。在外地工作的人們,回家探親,總要大包小包的給親房長輩和左鄰右舍的老人買茶葉相送,以示敬意。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的青年人能坐在火爐旁,親手給老人燉兩盅罐罐茶相敬,自己也喝上幾盅家鄉(xiāng)的罐罐茶,總感到格外的親切和欣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喝罐罐茶的內(nèi)涵和外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茶葉到茶具不只是量變,而更重的是質(zhì)變。陶罐逐漸被鐵罐和鋁罐所代替,泥爐子逐漸被小煤油爐子和電爐子所淘汰。要說燉茶,最好還是陶罐罐為上,鋁罐罐次之,鐵罐罐最不可用。陶罐罐燉茶吸熱慢,散熱也慢,茶漩水升,慢慢達到沸點,怎么煮,茶水也不會溢出罐外。由于陶泥純凈無污染,所以燉茶口味純正,不染任何異味;鐵罐最容易生銹,茶水自然就帶鐵銹味兒了?,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燉茶都用鋁罐,用它燉茶,省電省時,茶味純正,是現(xiàn)時茶具中的佼佼者。隨著農(nóng)村家家戶戶的通電,除老年人不輕易用外,青年人大部分用300瓦以下的電爐燉茶,干凈衛(wèi)生,快速便捷。
二十世紀末,城鄉(xiāng)人們的生活普遍提高,部分家庭已從溫飽進入小康,茶葉的檔次提高了,當然喝茶的“陪襯”也多樣化了。現(xiàn)在一般家庭都喝中檔茉莉花和春蕊茶,經(jīng)濟狀況好的家庭常用鐵觀音、龍井茶等。喝茶總少不了白砂糖或冰糖,還有的參照“八寶三泡臺”在罐罐茶里放枸杞、紅棗、桂圓等佐料;襯茶的食品由白面鍋盔、油饃饃到餅干、點心等。
過去喝茶的多是比較年長的男人,現(xiàn)在農(nóng)家婦女喝茶亦屬正常。喝茶已經(jīng)成為普通農(nóng)家吃飯之外的第二需要,同時也成為普通農(nóng)家招待客人的常有禮遇。在會寧縣城車站、醫(yī)院等處,隨時可見“會寧罐罐茶”招牌下,三五成群的人圍在一處喝罐罐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