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行業(yè)也熱衷追“老”。自老茶概念推出以來,憑借獨特的品飲價值和可觀的收藏價值,老茶已經發(fā)展為一個細分市場,在整個行業(yè)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2015年,曾經做過一項關于普洱茶品飲習慣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超過80%的消費者喜歡買新茶喝老茶。老茶蘊含的市場能量可謂驚人。
老茶的火熱,讓這個發(fā)軔于普洱茶的商業(yè)敘事逐漸向其他茶類滲透,老烏龍茶、老白茶等發(fā)展勢頭迅猛。但是我們同樣觀察到,在老茶火熱的背后,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老茶概念始于普洱
對于老茶,我們聽過太多的故事,特別是在普洱老茶領域。這些故事里有精彩人生,財富傳奇,把普洱老茶蒙上了一層瑰麗色彩。當然,這些故事也是普洱狂飆年代的最佳注腳之一。
現(xiàn)如今,普洱老茶依然堅挺,追逐者甚眾。不僅如此,其他茶類如烏龍、白茶等,也步普洱后塵,開始大玩老茶概念。
2011年,是老白茶營銷元年。從這年開始,老白茶的品飲概念在茶圈掀起熱度,而國內部分大型白茶品牌企業(yè)也趁勢做起了“老白茶”的營銷。在商家的密集宣傳下,“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老白茶形象被固定下來。
其他諸如老單叢、老黑茶等等品類,也各自在2010年之后推出市場,加入“老”字號大軍。
市場利益催生假老茶
本來是普通的飲品,因為時間的作用而被賦予了更佳的品飲體驗,以及某種藥用保健價值,老茶的走俏不難理解。只不過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也讓市場亂象頻發(fā)。
在老茶市場,最突出的問題無疑是造假。先以普洱老茶舉例。最常見的就是使用人工制造出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加速生茶陳化過程,從而偽造成10年或更長年份的老茶,以此牟取暴利。
再說說老白茶。老白茶火了之后,收購價就馬上噌噌往上漲,從最初的300元/斤漲到了上千元一斤。更要命的是,因為存世量少,有些不良商家不得不通過揉捻發(fā)酵、高溫烘干、新老茶拼搭等手段來增加“產量”。
同樣因為存量的原因,老單叢造假的也不少。新茶通過焙火做舊,出口時期留下的綠茶改的烏龍茶等一系列大坑,令人防不勝防。
假老茶是怎么產生的?
面對老茶市場的亂象,我們難免心生疑惑:老茶雖好,但到底該如何選擇,才能避免掉入不良商家設置的坑里?
其實,如果我們真正對老茶進行梳理后會發(fā)現(xiàn),要避免上當受騙、當一個合格的老茶玩家也沒那么難。
要弄清老茶的問題,無非是要搞清楚它從哪里來?為什么會存下來?儲存條件如何?品飲價值怎樣?
進一步講的話,也就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老茶當年所用的原料及工藝;倉儲條件是否合格;有無清晰的市場脈絡,廠家和生產年份能否追溯;當下的品飲表現(xiàn)。
目前,大多數(shù)老茶都沒有統(tǒng)一的論述標準,很多老茶產品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普洱老茶生產日期和廠家模糊不清,源頭無法追溯,給了制假者大量的可乘之機。而老白茶和老單叢則因為存量的問題,催生了大量的假老白和假老叢。再者,有些“底子”不好的茶,即使儲存條件好,存茶的價值可能也不高。
三大優(yōu)勢助力老鐵異軍突起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老鐵也是老茶,難道它就不存在跟其他老茶一樣的弊端嗎?答案是也有。
事實上,假老鐵也曾一度猖獗,橫行市場。
在尋找老鐵標準樣的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過部分號稱高等級的“老鐵”,其炭化情況都比較嚴重,有造假的嫌疑。標準樣尚且如此,其他未被發(fā)現(xiàn)的市場亂象可想而知。
幸運的是,老鐵國標的頒布規(guī)范了市場,讓深藏民間的“老鐵”有了響亮的身份證,讓愛茶尋茶的消費者有了可靠的依據(jù)。
陳香型鐵觀音標準是這樣定義的:以鐵觀音毛茶為原料,經過撿梗、篩分、拼配、烘焙、貯存五年以上等獨特工藝制成的具有陳香型品質特質的鐵觀音產品。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老鐵與其它老茶相比,具備了相當?shù)南劝l(fā)優(yōu)勢。
具體來講,老鐵原料基本是當年因貿易壁壘留下來的標準產品,經得起品質檢驗;第二具體生產年份和廠家可以溯源;第三,老鐵較早實現(xiàn)了標準化工廠生產保存,倉儲條件過硬,產品表現(xiàn)穩(wěn)定。這三方面,決定了老鐵的價值。
結語:老茶市場繁榮與亂象并存,類似于老鐵國標的出爐對于整個行業(yè)來說,是建立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利好。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老鐵才能在老茶市場上異軍突起,而它所具備的先發(fā)優(yōu)勢也將持續(xù)顯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