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茶有靈性,泡茶要用心。沏出好茶,除了泡茶的技藝外,心情的好壞、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器皿的選擇都會影響茶的品味。當然,影響茶口感最主要的原因是水的選擇。
好茶配好水,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談到:“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可見水質能直接影響茶湯品質。水質不好,不能正確反映茶葉的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因此,歷史上就有“龍井茶,虎跑水”、“夢頂山上茶,揚子江心水”之說。名泉伴名茶,美上加美。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家里收藏高檔的龍井、猴魁、毛峰等名茶,如果不注重水的選擇,就會讓品質大打折扣,造成了浪費就十分可惜,因為一杯好茶來之不易。
選擇“活”、“甘”、“清”、“輕”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技藝,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這樣總結:“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泡茶用水,當屬泉水為佳。在天然水中,泉水比較清爽,雜質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質最好。溪水、江水與河水等常年流動之水,用來沏茶也并不遜色。
雨水和雪水,古人譽為“天泉”,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一回中,更是描繪得有聲有色。但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導致污染日趨惡劣,所以大都市、大城市的雨水和雪水已不能作為泡茶用水。
自來水,一般都是經(jīng)過人工凈化、消毒處理過的江水或湖水。凡達到我國衛(wèi)生部制訂的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的自來水,都適于泡茶。但有時自來水中用過量氯化物消毒,氣味很重,用之泡茶,嚴重影響品質。為了消除氯氣,可將自來水貯存在缸中,靜置一晝夜,待氯氣自然逸失,可用來煮沸泡茶,效果就大不一樣。
選擇泡茶用水時,還必須了解水的硬度。天然水可分硬水和軟水兩種。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而水的硬度會影響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因此,軟水中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濃;而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礦物質,茶葉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低,因此茶味淡,甚至茶湯變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層“銹油”。
總結起來,泡茶用水講究“活”、“甘”、“清”、“輕”,就是說水品為活水,水味要甘甜,水質要清凈,水質為軟水。
因此,選擇合適的水很講究,但需考慮自身經(jīng)濟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有條件的可選擇有資質、有品牌的礦泉水泡茶。經(jīng)濟條件相對拮據(jù)的,經(jīng)過處理過的自來水也是比較理想的泡茶用水。
煮水品茶,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xiàn)實意義。品茶論水,是茶圣陸羽最早提出了三沸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意思是當水煮到初沸時,冒出如魚目一樣大小的氣泡,稍有微聲,為一沸;繼而沿著茶壺底邊緣像涌泉那樣連珠不斷往上冒出氣泡,為二沸;最后壺水面整個沸騰起來,如波浪翻滾,為三沸。再煮過火,湯已失性,不能飲用。茶圣陸羽把水開的過程具體劃分為三個階段,為唐代茶藝的推廣,對加深宋、明、清代品茶鑒水的認識,對實現(xiàn)品茶尋韻,提升藝術意境,豐富文化內(nèi)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為品茶鑒水的名言。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使用電茶壺煮水,其火力的大小已按最佳配置設計,操作自如,但是要掌握得當二沸水的時機,就需要用心去操作。有些茶藝師煮水時對“三沸”意識不夠強,讓水不停的沸騰,這是很不好的習慣,這樣既降低了茶湯的鮮爽度,更不利于飲用健康。其實,凡經(jīng)常喝茶的朋友都明白,用未沸的水沏茶固然不行,但用“大濤鼎沸”或多次復燒的水沏茶,會使茶湯顏色變得灰暗、澀味加重。這是由于水中產(chǎn)生了較多的亞硝酸鹽和殘留物質,長期飲用危害健康。所以特別強調(diào):煮水要大火急沸,切勿文火慢煮,以水“二沸”泡茶最適宜。
總之,在茶藝中"水"與"茶"是最重要的兩件事,是材料也是技巧,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