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存空間有如一壺,或大或小總是有邊有界的;生命的本質(zhì)當(dāng)是茶葉,再好的茶壺沒有它也是一個(gè)空;那滾湯沸水便就成了生活中的況味生活。
第一道茶。茶葉在壺中,被注入沸騰的水所激,溫蘊(yùn)的熱氣裊裊升騰,僅憑迫出的茶香,飲者便知此茶品質(zhì)一二了。觀其象,泡漲的葉兒在壺里便上下起舞,待到翻動的水稍一平靜,就有吸納了水分的葉兒次第沉下壺底,無一例外。有語評說這個(gè)是“吸香納蘊(yùn),湯亮味澀”。品茶的體味較之人生,這與“青澀”童年的小小少年又是何其相似。沒有吸納,沒有熱度何以言茶呢。
第二道茶。再續(xù)半壺?zé)崴?,高高低低,茶的滋味便會盡展開來。粗細(xì)精劣立馬顯彰。不論這是一壺或綠或紅或黑或白的茶,那茶的天質(zhì),那制茶者的匠心所運(yùn),便一一表露無遺,在此刻都各自怒放出屬于自已的天香神韻。張揚(yáng)抑或含蓄、濃烈或者深幽。
一而再,再而三。世上最耐泡的茶又能有幾開之后而味兒不衰呢?終歸會趨于平淡,茶葉躺身壺底,片兒弓了,芽兒也萎頓了。初時(shí)的高低寬窄,相依相靠,一場喧鬧便告尾聲。
思量我們曾無計(jì)其數(shù)去泡一壺又一壺的茶,究其大境,它經(jīng)歷了也不過是吸納水分、沁出本味、皈依平淡的演練。禁不住要想世上有誰曾遇過不一樣的茶道嗎?換言之,同樣的道理,世上又有哪位制茶圣手能出那不一樣的“茶道”呢?
能斷言的只能有一句:除非品者喝的是那一壺佛界所言、喝了便要忘記前塵一切的孟婆茶!世界上誰都不曾飲過,等到飲過就說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