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 [苦木科] [臭椿屬]拉丁名:ailanthus altissima
別名:椿樹、樗樹、白椿
產(chǎn)地分布: 分布于我國北部、東部及西南部,東南至臺灣省 形態(tài)特征: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新枝赤褐色,有髓心。羽狀復葉長30—50厘米,小葉13—25,長橢圓狀卵形或披針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扁斜,邊緣近基部有1—2個大鋸齒,齒端有大腺點?;ㄐ?,集成多分枝的大型圓錐花序。翅果長橢圓形,成熟時黃褐色,內(nèi)有1種子,位于翅果的近中部?;ㄆ?—5月,果熟期8—9月。 生長習性:陽性,耐干旱瘠薄、鹽堿、抗污染,不耐水濕,深根性,生長快,少病蟲害 園林用途:庭蔭樹、行道樹對有毒氣體的抗性較強,可作城市、工礦區(qū)和農(nóng)村綠化樹種。 根皮和莖作藥用,有燥濕清熱、消炎止血的效用;莖皮含樹膠;葉可飼春蠶,浸出液可作土農(nóng)藥;種子含脂肪油30—35%,為半干性油,殘渣可作肥料; 根含苦楝素、脂肪油及鞣質(zhì)。 繁殖培育: 主要采用播種和分蘗法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