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是中國北方的主要栽培果樹品種之一,以果實早熟、色澤鮮艷、果肉多汁、風(fēng)味甜美、酸甜適口為特色,在春夏之交的果品市場上占有重要位置,深受人們的喜愛。杏又稱杏子,是李屬李亞屬植物,其果肉、果仁均可食用。普遍栽培于世界溫帶地區(qū)。鮮果可生食,也可制成果醬、罐頭、杏乾等。樹大,樹冠開展,葉闊心形,深綠色,直立著生於小枝上?;ㄊ㈤_時白色,自花授粉。短枝每節(jié)上生一個或兩個果實,果圓形或長圓形,稍扁,形狀似桃,但少毛或無毛。果肉豔黃或橙黃色。果核表面平滑,略似李核,但較寬而扁平,多有翅邊。有的品種核仁甜,有的則有毒。
(1)杏的貯藏技術(shù) 用于貯藏的杏宜在果實充分肥大,綠色減退,顯出固有的色澤,發(fā)出香氣,肉質(zhì)緊密不軟時采收,采收時帶果柄。在0℃、90%濕度條件下,可貯藏1~2周,貯藏后于18~24℃溫度下進(jìn)行后熟。用減壓方式貯藏可使在硬熟期采收的果實保持硬度,延遲軟化,減少糖、酸損耗,貯放3個月仍能保持較好的商品價值。 (2)杏的加工產(chǎn)品。
①杏脯。
a.生產(chǎn)工藝流程:原料選擇→清洗→硫處理→糖煮→糖漬→再次糖煮→再次糖漬→瀝干→烘干→整形→均濕→包裝。
b.工藝要點:
原料選擇:選用果實個大,果肉黃色,肉硬,富有韌性,可溶性固形物較高的品種。八成熟而且無病蟲的新鮮果實作原料。
清洗:將果實放入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然后用清水漂洗。 切分、去核;用切分刀將果實切分,用去核刀捅去杏核。
硫處理:為了防止杏肉變色,切分后的果塊要迅速地投入0.3%~0.6%的亞硫酸氫鈉溶液,浸泡1小時左右。
第一次糖煮及糖漬:在夾層鍋內(nèi)配制30%~40%的糖液,煮沸,將杏塊倒入鍋中沸煮5~7分鐘,杏塊連同糖液糖漬24小時。
第二次糖煮及糖漬:將糖液濃度提高到50%~60%,沸煮10~15分鐘,將杏塊和糖液一起倒入缸中浸24小時。
烘干:將杏塊從糖液中撈出,瀝去糖液,凹面向上排列在竹屜上,送入烘房。在50~60℃溫度下烘烤24~36小時。
整形:烘干后的杏片要進(jìn)行整形,即將"杏碗"稍加整理,捏成扁圓形的杏脯。
均濕:烘干時,杏與杏的干燥程度不一致,所以需要在整形后把杏片堆積在一起,均勻一下濕度。
包裝:均濕后的杏脯裝入包裝容器內(nèi)。
c.產(chǎn)品質(zhì)量要求:杏脯呈金黃色或紅黃色,形狀整齊,半透明,酸甜適口。杏脯的含水量在18%左右,總糖含量為68%~72%。
②杏醬。
a.生產(chǎn)工藝流程:原料選擇→洗滌→修整→切分、去核→預(yù)煮→配料→加熱濃縮→裝罐→密封→殺菌冷卻→成品。
b.工藝要點: 原料選擇:杏果新鮮良好,成熟適度,風(fēng)味正常,果肉纖維少,剔除病蟲果、傷爛果及成熟度偏低的不合格果。
洗滌:用清水洗滌果面的泥砂污物。
修整;去除果面的干疤、黑點、機(jī)械傷及局部青皮等不合格部分。 切分、去核;用不銹鋼小刀或切果器沿縫合線縱切為二,挖出果核。
預(yù)煮:按果肉重量加入10%~20%的清水,在夾層鍋內(nèi)煮沸10~15分鐘,至果肉軟化易打漿為止。用篩孔為0.7~1.5毫米的打漿機(jī)打漿1~3次。
配料:果肉100公斤,白砂糖80~100公斤。 加熱濃縮:在篩濾后的杏泥中,加入濃度為75%的糖液,加熱熬煮,邊加熱,邊攪拌,防止鍋底焦糊。濃縮至可溶性固形物達(dá)66%~68%(折光計)或濃縮溫度達(dá)103~105℃,立即出鍋裝罐。
裝罐及密封:裝罐時的醬溫不低于85℃,裝罐后立即密封。 殺菌及冷卻:在100℃溫度下殺菌20~25分鐘,然后冷卻至罐溫達(dá)38~40℃為止。
產(chǎn)品質(zhì)量要求:制品色呈黃色、金黃色或淺棕色,有光澤,均勻一致;味酸甜,無焦糊味及其它異味,醬體呈膠粘狀,細(xì)膩,無糖的結(jié)晶;總糖量不低于57%(以轉(zhuǎn)化糖計),可溶性固形物不低于65%(按折光計)。
杏是中國北方的主要栽培果樹品種之一,以果實早熟、色澤鮮艷、果肉多汁、風(fēng)味甜美、酸甜適口為特色,在春夏之交的果品市場上占有重要位置,深受人們的喜愛。杏果實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多種有機(jī)成份和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及無機(jī)鹽類,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水果。杏仁的營養(yǎng)更豐富,含蛋白質(zhì)23~27%、粗脂肪50~60%、糖類10%,還含有磷、鐵、鉀等無機(jī)鹽類及多種維生素,是滋補(bǔ)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