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80后學(xué)茶札記斗膽聊品飲ii》提到本人對品茶的“惡俗”理解——與品菜無二致,就是“色、香、味”上的綜合體會。這篇主要侃侃“香”。關(guān)于香氣這個主觀的感受,絕對是門“硬功夫”,廢話省略,上圖先:
有沒有懵圈了?剛開始面對如此多種類香型的時候,我真有點想放棄用這些“專業(yè)名詞”形容茶香的氣味了。后來就有了一個偷懶的辦法,就是不記香型只記茶區(qū),比如典型蜜香用“景邁香”代替,蘭香用“布朗香”代替,樟香用“莽枝香”代替,棗香用“茶頭香”代替。討論香型只能相對不能絕對,同樣的景邁,有人覺得是“蘭香”型,有人覺得是“蜜香”型。然而,本身就是用類比的方式定義香型,因此準(zhǔn)確與否根本不易判斷,如果不是強(qiáng)迫癥患者,也不必較這個真,個人意見。
倒是香氣類別需要說明一下,有時在網(wǎng)絡(luò)上隔空對話普洱茶香型的話題,口沫橫飛,結(jié)果人家說的毛茶的原香,而你說的茶湯的氣香,他說的是掛杯的杯香,面紅耳赤,爭論不休,場面倒是熱鬧了,對于學(xué)茶的提高卻毫無幫助。
毛茶原香。個人覺得,普洱茶毛茶本身的氣味不能給出太多信息。壓成餅茶后氣味更加弱化。這一方面不似紅茶,因為有提香工藝,所以紅茶可以在毛茶狀態(tài)下以氣味對茶品作出一些判斷,但普洱茶卻不同,倒是可以鑒別些異味、糊味、煙味等,對制作工藝做個大致的判斷。
掛杯香。溫度不同,杯香的程度也不一樣,熱杯到冷杯,香氣會由低沉,內(nèi)斂,慢慢變成高揚、尖銳,這個大家可以試一下。掛杯香的香氣個人覺得都一個樣,杯香持久被普遍認(rèn)為是一個好的指標(biāo),關(guān)于這點,不予置評。
茶湯氣香與茶湯湯香。同款茶的兩類香氣是不是很接近?接近就對了,兩個香氣實際上都是靠嗅覺感知。舉杯聞到的香氣是靠嗅覺;入口的茶湯感受到的湯香同樣是靠嗅覺,因為香氣會隨口腔進(jìn)入鼻腔,然后由嗅覺感知香氣。什么?你不信!好吧,試著捏住鼻子,再喝一泡,看看飲茶過程中還能用“嘴巴”感受到香氣么?
用湯香分辯茶區(qū)是個靠譜的辦法,“山頭韻”中湯香是一個重要的標(biāo)識,至于給香氣命名分類“捌零后學(xué)茶人”真的很不在行。倘若某天在它處飲到蠻磚,我也許會會心一笑,嗯,確實是記憶中的那個蠻磚味兒,8錯,8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