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調(diào)查分析五峰縣各茶葉生產(chǎn)廠家生產(chǎn)的直型毛尖加工工藝及其品質(zhì)風格入手,取其所長,開展工藝研究,確定五峰毛尖品質(zhì)風格為:色澤翠綠,條索緊細圓直顯毫,栗香持久,滋味鮮醇有回甘,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綠勻齊。并規(guī)范殺青→揉捻→二青→搓條→烘焙各道工序的操作工藝,為五峰毛尖的規(guī)模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提供工藝保證。
五峰毛尖產(chǎn)于湖北省五峰縣,為直型毛尖茶,年生產(chǎn)量10萬kg左右,占全縣茶葉總產(chǎn)的10%以上,產(chǎn)值占30%以上,在該縣茶葉生產(chǎn)中舉足輕重。五峰毛尖80年代后期開始生產(chǎn),工藝為殺青、揉捻、二青、搓條、烘焙等5道工序。各生產(chǎn)廠家采用的工藝大致相同,但其操作方法和掌握程度略有差別,茶葉風格也小有差異。有的注重茶條細秀,揉捻加壓偏重,搓條時間過長,影響了內(nèi)質(zhì);有的注重高香耐泡,殺青溫度偏高,物理作用太長,湯色偏黃;有的偏求毫多,揉捻程度不到,條索欠緊細;有的偏重湯色要綠,殺青程度偏低,以致產(chǎn)生青氣,等等。為了統(tǒng)一五峰毛尖加工工藝,形成一個過硬的品牌,走集約經(jīng)營、規(guī)模開發(fā)的路子,我們于1997~1998年在調(diào)查、分析各生產(chǎn)廠家的茶葉品質(zhì)主要風格及其加工工藝的基礎(chǔ)上,通過反復試驗,規(guī)范了五峰毛尖加工工藝及其品質(zhì)風格。
1 五峰毛尖的品質(zhì)風格確定
為了提高該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取各廠家生產(chǎn)的茶葉品質(zhì)主要優(yōu)點,確定該茶的品質(zhì)風格為:色澤翠綠,條索緊細圓直顯毫,栗香持久,滋味鮮醇有回甘,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綠勻齊。
2 五峰毛尖加工工藝規(guī)范研究
2.1 殺青
采用五峰茶機廠生產(chǎn)的110型復干機殺青,投葉量4kg,布置3個處理的鍋溫(復干機三分之一處筒中心溫度,下同)和殺青時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以100℃投葉,投葉后鍋溫80℃保持3min,降至70℃再殺青4min為佳(表1)。殺青葉從鮮綠轉(zhuǎn)為暗綠,折梗不斷,略有焦邊,清香撲鼻即可起鍋攤涼。殺青葉含水率50%。
表1 殺 青 試 驗
處理(投葉量4kg) 殺青葉品質(zhì)
鍋溫90℃投葉,殺青8min 葉暗、有悶氣、少量紅梗
鍋溫100℃投葉,保持3min,再降溫至70℃,殺青4min 略有焦邊、折梗不斷、清香撲鼻
鍋溫100℃投葉,殺青8min 有焦糊味,少量梗子不熟,碎末多
2.2 揉捻
用45型和55型揉捻機揉捻30min,采用逐步加(減)壓法和一次到位加(減)壓法,進行了4個處理的試驗。結(jié)果表明:以空壓2min→輕壓5min→重壓18min→輕壓5min的逐步加(減)壓法為佳(表2)。45型揉捻葉顯毫好,但條索較55型差;而55型條索好,但顯毫較45型差。這二種機型采用上述方法加(減)壓,均符合品質(zhì)要求。生產(chǎn)量少時用45型,生產(chǎn)量大時用55型。這二種機型采用一次到位的加(減)壓均會使茶葉扁碎,不可取。
表2 不同加(減)壓法揉捻葉品質(zhì)比較
處理 揉捻葉品質(zhì)
45型逐步加(減)壓法
45型一次到位加壓法
55型逐步加(減)壓法
55型一次到位加壓法 茶條緊細,毫毛多
扁條,碎末多
緊細顯毫
多成碎末
2.3 二青
采用五峰茶機廠生產(chǎn)的110型復干機,布置1次二青和二青加三青2個處理的比較試驗。結(jié)果以鍋溫70℃、投葉量8kg、二青12min為佳(表3)。二青葉略有焦邊,清香顯露,葉色綠潤,二青葉含水量24%。而二青8min加三青5min處理,葉色較暗,不可取。
表3 二青和二青加三青對比試驗
處理 二青葉品質(zhì)
二青12min,70℃ 略有焦邊,清香顯露,葉色綠潤
二青8min(70℃)加三青5min(60℃) 有清香,葉色較暗
2.4 整形搓條
采用水箱加溫平臺搓條,要求水箱溫度65℃(水燒開后,溫度計直接置于平臺鋁板中心的溫度)。從布置的3個搓條時間對比試驗來看,以搓條20min為適度,葉色綠潤,緊細圓直顯毫,葉底嫩綠勻齊(表4)。而搓條10min的條索細直不夠,搓條30min的葉底較暗,碎片多。因此,茶葉上搓臺以后,一定要認真快搓,在短時間內(nèi)搓直搓細搓圓,方可保持品質(zhì)。整形搓條后的茶葉含水量16%。
表4 搓條時間對比試驗
搓條時間(min) 成茶品質(zhì)
10
20
30 色綠潤,圓直尚緊細,葉底嫩綠勻齊
色綠潤,緊細圓直顯毫,葉底嫩綠勻齊
尚綠潤,緊細圓直顯毫,葉底較暗,碎片多
注:投葉量300g手搓,搓臺面溫度為65℃。
2.5 烘焙
采用篾制烘籠烘焙。從布置的3個處理分析,以3次烘焙效果最好,既達到了充分干燥、又保持了好的茶葉品質(zhì)(表5)。具體作法是:初烘溫度70℃(溫度計直接放在烘籠中心的溫度,下同),投放茶葉1kg,烘10min,翻動2~3次,下烘攤涼,含水量12%;二烘溫度60℃,投葉量、烘焙時間及方法同初烘,含水量9%;足烘溫度50℃,投葉量2kg,烘30min,翻動5~6次,含水量6%起烘攤涼入庫。
表5 烘焙次數(shù)試驗
處理 成茶品質(zhì)
70℃一次烘焙15min 含水量7.5%,香高尚持久,湯黃綠
70℃初烘10min+60℃復烘20min 含水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