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shang
1、古時上曰衣,下曰裳(古代指裙子)?!对娊?jīng)·邶風·綠衣》:“綠衣黃裳。”《毛傳》:“上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種類似裙子一樣的“裳”。“裳”字也寫作“?!??!墩f文》:“常,下帬也。”“帬”是裙的古體字。《釋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薄罢稀笔潜Wo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紡織工具簡陋,布的幅面很狹,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幾塊狹幅布橫拼起來,樣子象一幅腰圍。這種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還作為禮服的一部分保留著,在祭祀和朝會時穿著。后來,衣裳泛指衣服。
2、《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賢的君主。
3、代稱達官貴人或儒雅之士。
4、借指中國。
5、裳或曰帬,漢以前稱裳,漢以后則多稱帬。按帬,《說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韻》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繞衿謂之帬”,段玉裁注說文據(jù)此,謂“然則繞領(lǐng)者,圍繞于領(lǐng),今男子婦人之披肩,其遺意”。以為系披于肩上之帔子,殊誤。(參考黃現(xiàn)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注: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衣裳讀cháng。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名詞,口語。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