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形態(tài)百異,西施的嫵媚,美人肩的溫婉,仿古的硬漢氣息......
茶云水禪心,龍井的清雅,烏龍的溫潤,鐵觀音的佛性......
壺中有茶,茶中有禪
壺,玩出百態(tài)流光,茶,品出人生浮沉:禪,悟出涅盤境界。
茶興則禪興。我國茶道的興盛時期是唐朝,唐朝也是中國佛教禪宗發(fā)展的鼎盛期,由于禪師坐禪中閉目靜思,極易睡著,所以坐禪中“唯許飲茶”。因此在我國古代凡是禪宗叢林,寺必有茶,禪必有茶;特別是在南方禪宗寺廟,幾乎出現(xiàn)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
佛教禪師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交友時以茶為媒廣結善緣”,這就是佛教禪師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
佛教禪宗寺院不僅對茶葉的栽培、焙制有獨特技術,而且十分講究飲茶之道。寺院內設有“茶堂”,是專供禪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嘗香茶的地方;法堂內的“茶鼓”是召集眾僧飲茶所擊的鼓。
另外寺院還專設“茶頭”,專管燒水煮茶,獻茶待客;并在寺門前派“施茶僧”數(shù)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葉,稱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茶禪,將禪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茶禪一味”的理念,發(fā)展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茶道”文化生活習慣,從起源于佛教禪宗寺院到融入社會民間,為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共同鐘愛,流傳千載,長興不衰,可謂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之一應為國人重視保護。
但是,在建國以后,經(jīng)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曾經(jīng)遍及所有漢傳寺院的“茶禪”作為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淡出人們的視野。所幸的是,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茶禪作為傳統(tǒng)的“禪修法門”,日漸趨向復興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