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亞洲玉米螟,鉆心蟲。
【目科】鱗翅目,螟蛾科。
【學(xué)名】ostrinia furnacalis
【分布】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各地。
【危害對象】唐菖蒲、菊花、大波斯菊、大麗花、美人蕉等花木。
【危害特征】以幼蟲鉆蛀危害。
【形態(tài)特征】
(1)成蟲:為中型蛾子,背黃褐色;觸角絲狀,前翅基部褐色,外方黃褐色,中央及端部各有深褐色斑1片;后翅灰黃色,中央有一褐色闊帶;雌蛾比雄蛾色淺,前翅鮮黃色,后翅淡黃褐色,腹部較肥胖。
(2)卵:橢圓形,稍扁,初產(chǎn)時乳白色,后漸變淡黃色,臨孵化時還會出現(xiàn)黑褐色頭影。
(3)幼蟲:老熟幼蟲長20~30毫米.淡褐色或淡紅色,背線暗褐色很明顯。
(4)蛹:黃褐色,臀棘黑褐色,頂端有5~8根向上彎曲的鉤刺一組,有絲纏連。
【發(fā)生規(guī)律】在江蘇、浙江、上海等地一年發(fā)生3~4代,以老熟幼蟲在被害莖桿內(nèi)越冬;翌春5月中下旬化蛹,5月底6月上旬出現(xiàn)成蟲;成蟲晚上活動,趨光性強;產(chǎn)卵成塊,呈魚鱗狀排列;初孵幼蟲先群集咬食卵殼,然后吐絲下垂,隨風(fēng)飄散,蛀人嫩莖危害;或從花芽和葉基部蛀入危害;蛀入孔周圍皮色變黑;如蛀人美人蕉心葉,待葉展后即有一排橫列小孔,被蛀莖孔外常堆積污黃色糞便,易受風(fēng)折或萎蔫而死。
在歐洲還有一種害蟲,近似o.nubilatis,也稱歐洲玉米螟;同樣危害大麗花等菊科花卉;在我國也有歐洲玉米螟,有些地區(qū)還會混同發(fā)生。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剪除被害莖桿,集中燒毀。
(2)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3)藥劑防治:可噴施50%辛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各l 000倍液;或噴25%西維因,25%螟蛉畏可濕性粉劑各2 0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500~1 000倍液,防治幼蟲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