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講究,有的人只喝綠茶,有的人專好普洱;同是烏龍茶,有的人見鐵觀音眼睛放光,有的人則非大紅袍不沾唇邊;就武夷巖茶來說,有的人鐘情清香型,有的人則執(zhí)著高焙火;比較講究的,還要專門選擇某一山場的茶或者是某一師傅制作的茶;更有甚者,喝茶只喝高價位的,非幾千幾萬一斤的茶不喝,有錢好任性。
喝茶是一種輕松自在的休閑生活,有偏好是正常的,若偏執(zhí)就不免要自我禁錮、煩惱不斷了。
某日茶友相聚,a君亮出一泡某大品牌的頂級茶,據(jù)說市面上每斤開價十幾萬。于是,在無限期待中,大家頂禮膜拜、飄飄欲仙地喝了這泡茶。此茶當(dāng)然是好茶,更由于預(yù)設(shè)了高價茶一定就好的心境,大家紛紛贊美,仿佛不夸獎一番,就對不住這泡茶,就不能體現(xiàn)自己的鑒賞力。
藏的所有茶都看不上眼、喝不上口了,一有泡茶,就心心念念回味著那泡茶的滋味,嘴里的這口茶品出的都是缺憾,心里總是不爽,喝茶樂趣蕩然無存。
這種“著魔”的境界,何嘗不是一種作繭自縛、煩惱加身呢?
茶還是一樣的茶,為什么會有如此不一樣的感覺呢?仔細一想,是自己過往總囿于偏執(zhí)狹隘的比較之中!猛然一悟:喝茶就是喝茶,專注于當(dāng)下的茶,就無茶不香!
遂又聯(lián)想起那個佛家的故事,有俗家問得道高僧,得道之前在干什么?答曰:砍柴、吃飯、睡覺。問:得道之后呢?答曰:砍柴、吃飯、睡覺。問:之前和之后有什么區(qū)別呢?答:得道前,砍柴時想著吃飯,吃飯時想著睡覺,睡覺時想著砍柴,得道后,砍柴就砍柴,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
所謂得道,就是見性。時時刻刻都在正念中。道是此時此刻,道是無處不在,做好當(dāng)下而已。
有比較地喝茶,這是喝茶者的正常心理和習(xí)慣,無可厚非。但若一味偏執(zhí),千般挑剔、萬般選擇,喝著眼前的茶,心里卻掛念著別的好茶,當(dāng)下這口茶也就一無是處,當(dāng)下的時光也就白白滑了過去,喝茶的樂趣一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