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茶之局
歷史造就英雄,普洱茶也是如此。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帶給了普洱茶更多的文化與內(nèi)涵。一款好的老茶就像藝術(shù)品一樣,充滿了誘惑與質(zhì)疑。亦真亦假,真假難辨,有人為了證明老茶是真的而布局,有人為了假戲真唱而忙碌。不管用那種方法布局、設(shè)局,都離不開“文化搭臺”,還有搭臺的人很重要。不管方法千變?nèi)f化其背后的目的其實是一樣的-利益。那么在面對“老茶”的時候如果您擦亮眼睛,看看“局”后面是誰的利益,可能就能分辨出這“老茶”該不該屬于您。
2.山頭茶之惑
普洱茶經(jīng)歷了07年的“崩盤”之后,市場出現(xiàn)了新的拐點-山頭茶應(yīng)運而生并有不斷上升之勢。茶農(nóng)、茶商,只要步伐跟的緊的、踩的準的,都賺了個盆滿缽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山頭茶都有那么多的價值?茶王樹32萬一公斤的價格到底和價值匹配嗎?背后的利益又屬于誰?相信這天價茶肯定不是給我們平頭百姓喝的。還有一個問題,所有知名度高的山寨,古樹茶的產(chǎn)量到底是多少?為何名山寨的茶葉會出現(xiàn)在那么多品牌?幾乎所見茶店、茶攤、機場、會所、淘寶、京東。。。。,到處都是。我的媽呀,咱中國不需要別的,僅靠這個無窮無盡的名山名寨的普洱茶就能發(fā)財。為何名山寨的普洱茶數(shù)量如此之大?到底誰真?誰假?誰來鑒定?誰來負責(zé)?相信最后買單的還是消費者。那么如果辨別真假要由消費者來具備能力,這個應(yīng)該不現(xiàn)實,因為有些“專家”都鑒定不了。
3.古樹之迷
忽然之間,古樹茶的名字一下子就遍布市場。沒錯,古樹茶的內(nèi)含物質(zhì)和品飲價值確在小樹、臺地之上,但是普洱茶的產(chǎn)量當中茶園臺地茶的產(chǎn)量占到絕大多數(shù)份額,一下子古樹到處都是,那么大量的臺地茶忽然之間好像“消失了”。無茶不古樹,無店不古樹,消費者怎么又能具備那么高的辨識能力呢?為什么那么多的茶葉可以以一張棉紙來“蓋棺定論”?何為古樹?多大的才算?多少年的才算?到底誰真誰假?難為咱消費者了。
4.概念眾多
從古至今,“普洱茶”這個詞算得上是很“復(fù)雜”的詞匯之一了吧?生茶、熟茶、大樹、古樹、喬木、小樹、臺地、純料、拼配、手工、機械、古法、單株、純料、茶氣、苦澀、生津、回甘、喉韻。。。。。。之所以普洱茶這么難懂就是因為概念眾多、故事眾多、真假難辨、優(yōu)劣難辨。之所以行業(yè)有這么多的“大師”就是因為概念眾多的原因吧?
5.適口為珍
作為普洱茶的愛好者,之所以會愛上普洱茶原因很簡單:通過品飲普洱茶帶來身心的愉悅、修身養(yǎng)性,是我們最大的收益。所以只要我們明白了品飲普洱茶的初衷就可以把問題“簡單化”。面對著眾多的概念與故事我們化繁為簡,多品飲多學(xué)習(xí),不盲目追概念,仔細感悟每一款茶對您身體和口腔味覺的影響,不管他新茶老茶,不管他古樹小樹,不管他來自那個山寨。只要是您身體接受,覺得好喝,身體舒服,那就是您喜歡的茶。再根據(jù)自己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心里,在您認為口感好的茶葉里面選擇性價比最好的那個,就這么簡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茶無尚品,適口為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