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緣蝽,拉丁學名:notobitusmontanushsiao,屬昆蟲綱半翅目緣蝽科,我國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等地,主要為害剛竹、白夾竹、壽竹、水竹等竹類,偶見取食玉米、小麥。
為害特點
若蟲和成蟲吸取竹類幼嫩部分的汁液,常使竹筍、嫩竹生長衰弱,嚴重危害時,竹筍死亡,嫩竹立枯。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20.5-22.5mm,寬5.5-6mm,黑褐色,被黃褐色細毛。觸角第一節(jié)短于或等于頭寬,第四節(jié)基半部紅褐色或黃褐色,端半部色稍深。前胸背板中、后部色稍淡。后足腿節(jié)粗大,其頂端約2/5處有1個大刺,大刺前后各有數個小刺。腹部背面基半部紅色,向端部漸呈黑色。側接緣淡黃褐色,兩端黑色。雄蟲生殖節(jié)后緣中央突起狹窄,兩側突起寬闊,頂端圓形,距中央突起較近,由腹面看成窄“山”字形。
卵:淺褐色,具黃銅光澤。橢圓形,長約1.8mm,寬約1.2mm。
若蟲:初孵幼蟲粉紅色,觸角、足細長;胸小,腹大。老熟若蟲體長15-18mm,體略柔軟,翅芽已明顯,腹部背面第3、4節(jié)間和第4、5節(jié)間具臭腺孔,橢圓形,略突起。
生活習性
山竹緣蝽1年完成1代,以成蟲越冬。次年4月下旬,越冬成蟲從石縫中爬出,飛到田邊地旁殘林的早發(fā)竹筍上集中危害,交尾以晴天10-16時最盛。雌雄成蟲都可多次交尾。
成蟲交尾后飛往竹林,產卵于竹葉背面。極少產在竹稈或雜草上。卵粒與卵料呈“人”字形嵌合,組成“廣”字形卵塊。每塊卵一般為20-30粒,也有少數卵散產。每個雌蟲可產卵20-70粒。成蟲補充營養(yǎng)和交尾產卵約經12天。雌蟲產卵后2-3天爬入枯枝落葉松土中死去,也有少數還能取食危害達半月之久。成蟲壽命為330-350天。卵期15-20天,孵化率高。
若蟲于5月中旬出現(xiàn)。剛孵出的若蟲粉紅色,2-3小時后變成灰黑色,集中在卵殼周圍,3-5天后分散取食。經30-50天,若蟲發(fā)育為成蟲。個別發(fā)育早的成蟲,經過一段時間取食,還可交尾產卵。卵可孵出若蟲,但因缺乏營養(yǎng)及天敵捕食,一般不能發(fā)育為成蟲。
成蟲白天活動,晴天飛翔能力強;夜晚、清晨、雨天活動能力弱,遇到外界刺激只能爬行,不能起飛。7月份,竹筍長成竹子,成蟲陸續(xù)飛往干燥巖石上和山洞附近群集。晴天在巖石上爬行,遇到刺激,一哄起飛;傍晚,在集中地幾米至幾十米高的空中逆風飛翔,極為活躍。
防治方法
(1)零星發(fā)生不防治。成蟲、若蟲危害時,人工震落捕殺。
(2)成蟲出蟄密度大,預計大面積發(fā)生時,可在成蟲產卵期、若蟲孵化期(最好若蟲3齡前)噴灑1.1%煙百素乳油1000~1500倍液、27%皂素煙堿溶劑400倍液、0.26%苦參堿水劑500~1000倍液、0.88%雙素堿400倍液、3%除蟲菊素乳油900~1500倍液、2%煙堿乳劑900~15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000~2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