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飲茶餅的時代,主流的飲法仍然是煮來喝,但不再加調(diào)料混煮,而是提倡清飲,只加適量的鹽。餅茶煎煮的步驟是先炙茶,再碾末,然后煮水,煎茶。
陸羽《茶經(jīng)》中記述的唐代煮茶炙茶:炙烤的目的是要把茶餅內(nèi)的水分烘干,并趁熱用紙袋貯藏好,不讓茶的香氣散失。
碾末:炙烤過后的餅茶,待冷卻后要碾成末。陸羽認(rèn)為,“末之上者,其屑如細(xì)米;末之下者,其屑如棱角。”但從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出土的宮廷系列茶具中的茶籮看,在陸羽之后,可能對茶末的要求趨向于細(xì)。法門寺出土的茶籮約為60目,極為細(xì)密,過篩后似已近乎宋人點(diǎn)茶時的茶末了。
煮水:煮茶用的水以山水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
煮水分三沸,當(dāng)開始出現(xiàn)魚眼般的氣泡,微微有聲時,為第一沸;邊緣像泉涌連珠時,為第二沸;到了似波浪般翻滾沸騰時,為第三沸,此時水汽全消,謂之老湯,已不宜作煎煮茶用了似波浪般翻滾沸騰時,為第三沸,此時水汽全消,謂之老湯,已不宜作煎煮茶用水了。
煎茶:當(dāng)水至一沸時,即加入適量的鹽調(diào)味;到第二沸時,先舀出一瓢水來,隨即環(huán)激湯心,即用茶夾在鍋中繞圈攪動,量取一定量的茶末,在漩渦中心投下,再用茶夾攪動;到第三沸時,茶湯出現(xiàn)“勢若奔騰濺沫”,將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進(jìn)去,使鍋內(nèi)降溫,停止沸騰,以孕育“沫餑”(也稱“湯花”),然后把鍋從火上拿下來,放在交床上。這時就可以向茶碗中分茶了。
酌茶:舀茶湯倒入碗里,須使“沫餑”均勻。“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xì)輕的叫“湯花”。一般每次煮茶一升,酌分5碗,趁熱喝飲。因?yàn)椋铚珶釙r“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不然待到茶湯冷了,“精英隨氣而竭”,茶的芳香都隨熱氣散發(fā)掉了,飲之索然寡味。這就是煮茶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