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松莖象
拉丁學名:hylobitelusxiaoizhang
分類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松莖象屬hylobitelus。
分布:江西多數(shù)縣、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
寄主:濕地松、火炬松、華山松和馬尾松。
危害狀:主要是以幼蟲侵入樹干基部或根頸部蛀害韌皮組織,嚴重時切斷有機養(yǎng)份輸送,導致樹木死亡,其危害濕地松還造成大量流脂,進而降低松脂產(chǎn)量。不同的寄主其幼蟲排出的糞便的形狀、顏色以及殘留的部位不同。濕地松上的排泄物稀醬狀,紫紅色或花白色,從根莖的地面上溢出或流淌在樹皮的表面;而火炬松,馬尾松上的排泄物呈粉狀或條塊狀,白色或黃褐色。多落在樹根莖處的地面上。
鑒別特征:
成蟲:體壁暗黑色,脛節(jié)端部、跗節(jié)和觸角暗褐色。前胸背板被覆赭色毛狀鱗片,這些鱗片在前胸背板的前緣和小盾片上部較密。鞘翅上的毛狀鱗片形成兩行斑點。鞘翅的其它部分被覆同樣的鱗片。足和身體腹面被覆黃白色毛狀鱗片。
卵:卵橢圓形,長2.9±0.2mm,寬1.8±0.1mm。初產(chǎn)時為乳白色,近孵化時為深黃色。
幼蟲:體白色略黃,頭黃棕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具淺黃色斑紋,體柔軟彎曲呈“c”型,節(jié)間多皺褶。
蛹:乳白色,長約15.5~18.4mm,頭頂和腹部各節(jié)有稀疏的黃褐色茸毛,腹末兩側(cè)有一對刺突。
生活習性:蕭氏松莖象在江西贛南地區(qū)兩年發(fā)生一代,以大齡幼蟲(5、6齡為主)在蛀道、成蟲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蟲出孔或出土活動,5月上旬開始產(chǎn)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11月下旬停止取食進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蟲陸續(xù)化蛹。9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11月份部分成蟲出孔活動,然后在土中越冬,其余成蟲在蛹室中越冬。
防治方法:
1、營林措施:清除寄主基部的雜灌,破壞蕭氏松莖象生存環(huán)境;
2、物理防治:①人工捕殺幼蟲、蛹和樹皮內(nèi)越冬代成蟲;②安裝誘捕器誘捕成蟲;
3、化學防治:用護林神2號粉劑防治成蟲;
4、生物防治:在寄主桿部環(huán)繞白僵菌無紡布防治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