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蘇軾在《于潛僧綠筠軒》 里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在《茶說》里說:“濃茶漱口,既去煩膩,且苦能堅齒,消蠹。”
竹,有著不一般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含義,竹子四季常青象征著頑強的生命、青春永駐;竹子空心代表虛懷若谷的品格;其枝彎而不折,是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生而有節(jié)、竹節(jié)必露則是高風(fēng)亮節(jié)的象征。竹的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古往今來,“人生貴有胸中竹”已成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xiàn)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
居有竹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稱。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子生長,哪怕那里離鬧市太遠(yuǎn)而沒有肉吃;沒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點力氣,而沒有竹子的居所就會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那為何要飲有茶呢?
唐代劉貞德稱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
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
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養(yǎng)志。
歲月清淺,人生無恙。坐擁一季煙塵,時光煮雨,沏一壺茶,賞一支竹,悠然于歲月。淺攜一抹淡然,靜賞繁華,尋一絲暖,雅一首詩,微醉于紅塵。細(xì)品歲月,淺抒人生。
茶,不是功課,不是束縛,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資格愛茶。喝茶是享受,本著享受和放松的心態(tài)去喝茶,暫時不必想著去弄懂它,反而會越喝越懂。要是一開始就認(rèn)定自己懂,對茶有隔閡感,自命是茶中了解之王,那么就會疏遠(yuǎn)了茶的原來詮釋了。茶始流傳人間,傳承于百姓,懂與非懂,太較真的話,失去的只是對茶的初衷。無論大碗茶還是細(xì)微品茶,都是對茶的喜好,對茶的尊重。
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適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塵世偷來閑暇時間,不乏人生之樂趣。
身處喧囂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用茶敬真誠,一杯茶,一節(jié)竹,有這樣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
熱愛生活,品味人生,禪茶花香,佛境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