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關(guān)乎于道。茶道,顧名思義,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本屬東方文化,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其實泡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兩個動作:放茶葉、倒水。
茶道中的一套儀式對于老百姓來說可能過于復(fù)雜與講究了,我們今天的飲茶之道和唐宋茶道早已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古代,文人雅士各自攜帶茶與水,“吃茶”形式各式各樣,有茶末投入壺中與水一起煎煮的煎茶、有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的斗茶、有講究茶具茶藝茶水的功夫茶。
喝茶不比喝酒,少有豪飲,多是淺嘗輒止,對于環(huán)境、禮法、茶藝、修行更是講究。從小茶壺到天然合一,從淡淡茶湯到品悟人生百味。古畫中常有品茶的畫面,或是松間竹下彈琴細啜,或是僧寮道院砍柴小飲,或是書房客廳擱筆慢呷……
品茶,對于生活越加考究的現(xiàn)代人來說,兩者兼有才合適。既然是品茶,自然是有些講究,一杯茶分三口喝,一口試茶溫,二口聞茶香,三口才細細啜飲。呷茶入口,茶湯在口中回旋,頓覺口鼻生香,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