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雨行所以踐泥。《急就篇》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卞熘锌梢咱`泥的齒是為了走路輕便及雨天防濕防滑的作用?!逗鬂h書·逸民列傳》云:“初,良五女并賢,每有求姻,輒便許嫁,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五女能遵其訓,皆有隱者之風焉?!睗h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木屐的鞋面是人字形,這是因為木屐綁帶的樣子像人被捆起來一樣,也就是形如“桎”的篆字體(見右圖)?!逗鬂h書·五行一》云:“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采為系。此服妖也。到九年,黨事始發(fā),傳黃門北寺,臨時惶惑,不能信天任命,多有逃走不就考者,九族拘系,及所過歷,長少婦女皆被桎梏,應木屐之象也。”《顏氏家訓》記稱:“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述,……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著)跟高齒屐?!薄赌鲜贰に伪炯o》“制諸主出適,遣送不過二十萬,無錦繡金玉。內(nèi)外奉禁,莫不節(jié)儉。性尤簡易,嘗著連齒木屐,好出神武門內(nèi)左右逍遙,從者不過十余人?!睍x干寶《搜神記》提到:“初作屐者,婦人圓頭,男子方頭,蓋作意欲別男女也。至太康中,婦人皆方頭屐,與男無異?!?br>
這種鐵屐多用于武士,著之以便攀登行軍。吉林集安洞溝第12號墓壁畫所繪披甲武士,足部即穿有鐵屐。與木屐不同的是,鐵屐的屐底不用屐齒,而施以釘。這種鐵屐在考古發(fā)掘中還有發(fā)現(xiàn),如吉林吉安高句麗墓出土一件,以銅楹為木扁,表面鎏金,周緣折起,上有可供穿繩系帶的小孔若干,底部鉚有方柱形鎏金銅釘。后世則將此稱之為“釘鞋”。清趙翼《陔余叢書》:“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間多用釘鞋?!?。《神仙傳》云:“后出游,謂慈俱行,令慈行于馬前,欲自后刺殺之。慈著木屐,持青竹杖,徐徐緩步行,常在馬前百步,著鞭策馬,操兵器逐之,終不能及?!?br>
滿清末年距今一百二十年前的古物,清朝女子流行纏足,腳越小越美,大概六歲起就用白布綁緊雙腳,再穿這種木屐使腳長不大,木屐要越穿越小,這是最大的[2]。潮汕木屐的式樣與省城廣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制作工藝比較精巧、講究,其形式有:橢圓形,前略寬,后略窄,只適應男人穿的“龍船屐”;分左右腳,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認腳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涂上紅、橙、黑、棕等顏色,繪上花卉、圖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腳屐”;用堅韌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稱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細,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來,已享有很好的聲譽。
日本木屐又稱下駄(geta)。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杉木制成。連歯下駄是指臺下前后兩片屐齒相同的木屐 。只有一齒的稱為「一本歯下駄」?!敢槐練n下駄」用于山道的步行,特別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侶和山間野宿者。一本歯下駄可能源自謝公屐。臺面鼻緒的材質自古多種多樣,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棕櫚、稻草、竹皮、蔓草、皮革所制。彩色的鼻緒又稱為“花緒”。
中國的文化對日本影響極大,吳越地區(qū)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成為日本上流社會正式的禮服和朝廷的正規(guī)制服。雖然在和服的發(fā)展史上,其式樣曾多次發(fā)生變化,但它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的定式。 究竟日本人穿的木屐和山西的綿山有著什么樣的歷史淵源,率領日本友好人士代表團訪華的池上正治先生更是懷著極大的興趣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2001年池上正治先生第二次來到綿山,將自己所搜集到的一些有關日本木屐的資料交給了中方,其中有幾張照片拍的是日本一家老字號的木屐作坊,作坊招牌上寫的字竟是“山西商店”,也許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吧!木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那時皮鞋是達官貴人獨
常見的花紋是兩顆交錯在一起的心,象征愛情,上面頰上土耳其紐扣,象征永恒,合在一起寓意為被永恒環(huán)繞的愛情。如果男方送給女方的木鞋精美又很和腳,女方就認為男方能干,心誠,愛她,將來的婚姻一定可靠、幸福。訂婚的當天,未來的新娘就可穿上木鞋以示婚約。有時結婚后,她還會繼續(xù)穿著這雙木鞋,但通常因為新娘木鞋太漂亮了,她們舍不得穿,往往會把木鞋掛在新房的墻上,象征生活幸福、吉祥。
如今,荷蘭每年生產(chǎn)300萬雙木鞋。雖然其中的大部分作為紀念品帶出國界,但越來越多的人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木鞋。據(jù)了解,100萬以上的荷蘭人經(jīng)常穿用木鞋。這種返璞歸真的懷舊,當然是以木鞋本身的優(yōu)點為基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木鞋的存在顯示著它的實用意義,并且在未來還會延續(xù)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