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從茶馬古道走來,經(jīng)歷了滄桑的歷史。普洱茶從外在到內(nèi)質(zhì),都是那么的古樸和有韻昧。還有云南產(chǎn)茶區(qū)少數(shù)民族特色茶飲,因為民族地域的不同,自然飲茶文化會各具特色。
說起傣族,人們不由得想起那美輪美奐的孔雀舞和那熱鬧喜悅的潑水節(jié)。事實上,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早在西漢時期,傣族先民生活的地區(qū)就已經(jīng)隸屬漢代中央政府,稱之為“滇越”“撣”;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力“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傣族。傣在傣語中的意思是酷愛自由和平的人。
現(xiàn)在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shù)散居在附近其他縣。根據(jù)其分布區(qū)域的不同,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不僅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還有自己的文字,而這些又有地域之別。傣語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之別;文字又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那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傣端文(又稱金子傣文)4種。
傣族人民在過去創(chuàng)造了高度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其中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著名。
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元 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3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3年的八月為閏月。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即是人們常說的潑水節(jié),通常在傣歷的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于公歷4月。由于受小乘佛教的影響,潑水節(jié)這一天的首要大事是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傣歷現(xiàn)在仍通行于傣緬等地。
除傣歷以外,傣族人民還引以為豪的是傣醫(yī)藥,傣醫(yī)和蒙醫(yī),藏醫(yī)。維醫(yī)一起,成為我國除中醫(yī)藥外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yī)藥體系。
此外傣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和《阿鑾的故事》等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除了以上這些外,人們對傣族最為熟知的莫過于孔雀舞。傣族同胞生活在孔雀之鄉(xiāng),他們深愛著象征吉祥。幸福、美麗、善良之意的孔雀,并通過模仿它,以表達自己心中的祝福和希望。孔雀舞有雌孔雀舞。雄孔雀舞和小孔雀舞3種。著名的孔雀舞表演者有刀美蘭、楊麗萍等。
由于受小乘佛教的影響,傣族人民有日食兩餐的習(xí)慣,其主食是大米和糯米。又由于傣族人民善種茶種竹,因此傣族人民的飲食離不開竹和茶。比如說竹筒飯,竹筒茶。
竹筒飯的制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這較為簡易。而竹筒茶將傣族的茶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盛茶用竹籃,曬茶用竹席,包茶用竹筍葉,飲茶用竹筒;其制法就甚為奇特,一般可分為5道程序,現(xiàn)分述如下。
裝茶:就是將采摘細嫩,再經(jīng)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長期為1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層陸續(xù)裝實。
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為使筒內(nèi)茶葉受熱均勻,通常每隔4—5分鐘應(yīng)翻滾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澤由綠轉(zhuǎn)黃時,簡內(nèi)茶葉也已達到烘烤適宜的地步,可停止烘烤。
取茶:待茶葉烘烤完畢,用刀劈開竹筒,此時就制成了清香撲鼻、形似長筒的竹筒香茶。
泡茶:分取適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剛沸騰的開水沖泡,經(jīng)3—5分鐘,即可飲用。
喝茶:用竹筒盛茶來喝。
這種茶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濃郁清香,所以,喝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難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喝竹筒香茶。竹筒茶可長年儲藏,漸漸演變成獨特的普洱熟茶。
在民間,傣族喝的茶大多數(shù)是自己制作的不加任何香料的大葉曬青茶。招待客人時喜歡把茶泡在一個大器皿中,待茶泡開了再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過三四泡,茶昧變淡后,將茶葉撈出,拌上大青果(傣名:嘎哩羅)制成的喃咪 (傣語,意為蘸水)吃,茶葉余留的淡淡苦澀與大青果汁的回甜融在一起,讓人回味無窮。這便是傣族的“喃咪茶”的吃法。像布朗人一樣, 傣族人家的婚喪嫁娶等禮儀活動都少不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