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3年,明朝萬歷元年。從朱元璋攻陷元大都算起,大明王朝已經建立了205年。這一年登基的萬歷皇帝,還是個不滿十歲的小孩子。首輔大臣張居正,主持國政。這一年明朝終于結束了一場歷時三年的清河堡戰(zhàn)爭,這是一場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擊中原邊境軍事要塞的戰(zhàn)爭。打了三年,戰(zhàn)爭沒有勝利者,蒙古各部死傷慘重,明軍雖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將裴成祖戰(zhàn)死,軍民傷亡不計其數。引發(fā)這場戰(zhàn)爭的,卻是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茶葉。
原來,這是一封下令關閉邊境貿易的詔書。與明王朝的邊貿,對于山海關外的蒙古和女真部落非常重要,有一樣東西尤其攸關生死,他們不惜用自己視若生命的寶馬良駒、珍貴的毛皮和人參來交換。這就是茶葉!
在中國,茶主要產自江淮之南。在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茶葉與絲綢、瓷器同為遠銷西域的大宗商品??梢哉f,“絲綢之路”其實就是“絲茶之路”。通過飲食文化交流,北方游牧部族形成了自己的飲茶特色以奶與茶調配,茶乳交融,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結合的最佳典范。
牧民的飲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熱、油膩、不易消化。而茶葉里面含生物堿和茶多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對游牧人來說,茶,不是飲料,是生存的必需品,是生命之泉。中原王朝也意識到茶葉是可以用來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茶葉貿易、茶馬互市,自唐代開始。這一茶制,也是宋代乃至明清的重要國策。
在某些歷史時期,茶的政治屬性遠遠超過商品屬性。“國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茶馬貿易,也因此成為邊陲要政。
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繼續(xù)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作為和平制衡手段,“以茶制戎”的邊疆政策運用得當,非常有效。然而,王朝愈是走向衰落,就愈是將這一政策推到極致,也就愈加起到相反的作用。茶的高價和壟斷,刻意壓低馬價的種種行為,讓北方部落非常不滿。在遼東等邊境地帶,茶葉貿易屢屢引起爭端。此外,官方的壟斷,使得民間私茶、黑茶興起。私茶、黑茶數量多,質量也更好,私商往往越境販賣。
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常常會關閉茶馬互市,這樣的決策,本是為了保護政府在茶葉貿易中的壟斷地位,保護高額的壟斷利潤,但在茶葉私商遭到打擊的同時,貿易另一方的蒙古族和女真族其實是最終的受害者。官方茶葉停止供應,私商途徑的茶葉被斷絕,那么,戰(zhàn)爭就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了。
公元1573年,明王朝一紙關閉邊境貿易的詔書,本意是嚴查販茶私商,嚴辦違法官員,然而,茶馬互市的關閉使得邊貿茶葉供給完全斷絕。
絕望之下,蒙古各部聯(lián)合女真,共同起兵,向明朝遼東重鎮(zhèn)清河關發(fā)起了進攻。以武力脅迫明王朝開放邊境貿易,繼續(xù)向關外供給茶葉。
5月間,圖們札薩克圖汗率蒙古大軍協(xié)同女真各部,將整個清河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清河守將裴成祖拼死抵抗。最終,清河城堡保住了,然而,明軍主將裴成祖卻被建州女真部落長王杲一舉擊殺。
雙方僵持兩年后,明王朝終于恢復了清河的茶馬互市。明政權把茶馬互市作為戰(zhàn)略利器,本來以為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勞永逸地除去邊患,但是,它忘了自身國力的強大,才是維護繁榮與安全的根本。朝廷內部權力斗爭傾軋、守邊官兵貪腐羸弱,茶馬互市的利益天平正在向著關外傾斜。
一場茶葉引發(fā)的戰(zhàn)爭終于爆發(fā),三年的血戰(zhàn)讓茶葉貿易回到了原點。隨著明王朝宣布重開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徹底瓦解。硝煙散盡后的清河堡再次成為茶馬邊貿重鎮(zhèn)。這種因為茶葉貿易中斷而挑起的戰(zhàn)爭在中國歷史上并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