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抹茶,當今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日本茶道使用的抹茶,殊不知抹茶在我國至少有 1700多年的歷史,所不同的是“古代抹茶”和“現(xiàn)代抹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和內(nèi)涵。
抹茶源于中國,興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
朦朧起源階段,作為藥用材料。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一書中曾經(jīng)指出:“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約2700年,神農(nóng)氏把茶葉嚼碎吞入腹中,邁出人類吃茶的第一步,被譽為“抹茶鼻祖”
唐朝年間,人們就發(fā)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 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 茶經(jīng)記載:“……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并葉,畏流其膏。”
到了宋朝更發(fā)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斗茶方法:把團茶擊成小塊,再碾成細末,篩出茶末,取兩錢末放入燙好的茶盞,注入沸水,泛起湯花品嘗色、香、味,佳者為上。
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硙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心,謂之點茶。
這里所指的抹茶沖飲之道即為唐宋年間的中國茶道,由此可見,中國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比現(xiàn)今的烏龍茶道還早了幾百年呢!
中國自明代以來,開始流行沖泡飲茶,中國抹茶茶道遂告失傳,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茶磨也隨之絕跡,中國抹茶(matcha)形成歷史斷代,成為中國茶人心中永遠的痛。
相反,九世紀末隨遣唐使進入日本的中國抹茶(matcha),在日本卻得到了發(fā)揚光大。
日本人將品茶與宗教哲學、社會道德、品行修養(yǎng)融為一體,將飲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現(xiàn)已成為日本的國粹,引為國賓之禮,譽為日本之最。
茶筅是古時烹茶時的一種調(diào)茶工具,茶筅是由一精細切割而成的竹塊制作而成。茶筅現(xiàn)代成為日本茶道中必備,用以調(diào)攪粉末茶,再沖入適量的涼水,然后快速地用茶筅攪拌起泡。
普通茶雖然含有極高的營養(yǎng)成分、但是茶葉里真正溶于水的部分僅僅為35%,大量的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都被人們當做茶渣扔掉。
實驗證明,吃茶比之喝茶能夠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一碗抹茶里的營養(yǎng)成分超過30杯普通綠茶,所以日本茶道的老師們幾乎無一不長壽天年。
變喝茶為吃茶不僅是一個飲食習慣的改革,同時也是適應快節(jié)奏現(xiàn)代化生活的需要。
當前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去用茶筅點茶喝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來制作各種精美的食品,綠色的抹茶食品成為餐桌上綠色的鮮花,受到人們的追捧和享用。
一、溫碗
先把茶碗連同茶筅一起用開水燙過。
二、調(diào)膏(這是中國古人在實踐中得出的經(jīng)驗,日本茶道中沒有這個程序。)
碗里放入2克抹茶,先加入少量的(幾克)的水,把抹茶調(diào)成漿糊狀,這樣可以防止十分細膩的抹茶產(chǎn)生抱團的現(xiàn)象。
三、點茶
用茶筅按照w的軌跡貼著碗底前后刷攪,使之拌入大量的空氣,形成濃厚的泡沫。
“浸窮厥味臼始用,
復計其初碾方出。
計盡巧極至迂磨,
信哉智者能創(chuàng)物。”
——北宋.黃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