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別名 鞠、壽客、傅延年、節(jié)華、更生、金 蕊、黃花、陰成、女莖、女華、帝女花、九華等
科屬 菊科、菊屬
栽培歷史 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關(guān)于菊花的記載?!抖Y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華即黃花)的記載。戰(zhàn)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漢代,菊花又發(fā)展到作為藥用植物?!侗静萁?jīng)》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論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黃菊(d.indicum)為主的野生菊種。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陶淵明(公元365~427年)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先后出現(xiàn)。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在杜甫、韋莊和肖穎士的詩文中,不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種漸多,而且說明栽培已較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fā)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種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藝菊專著也相繼問世。劉蒙的《菊譜》(1104年)問世,這是我國第一部菊花專著。該譜記菊36品。分為黃色(17品)、白色(15品)與雜色(4品)等。書中還闡明菊花大朵、重瓣等變異之遺傳與育種的基本原理和途徑。此后藝菊專著漸多:有史正志的《菊譜》(1175年),記菊27品;范成大的《范村菊譜》(1186年),記菊35品。此外,還有沈競的《菊譜》(1213年),記菊58品,史鑄的《百菊集譜》(1242年),記菊品160個以上。
元代,菊花專著較少。楊維楨在《黃華傳》中記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發(fā)展,重要的菊花專著有:黃省曾的《菊譜》,記菊220品;王象晉的《群芳譜》(1630年),記菊270種,分為黃、白、紅、粉紅、異品等類,內(nèi)有‘五月’菊、‘五九’菊與‘七月’菊等品種出現(xiàn);還有高濂的《遵生八踐》,記菊185種,并總結(jié)出種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澆灌法,捕蟲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參考價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經(jīng)輸入,乾隆時鄒小山繪有洋菊圖,品種類型甚多。
清代藝菊之風更甚,專著有陳淏子的《花鏡》(1688年),記菊153品;汪灝的《廣群芳譜》(1708年),記菊192種。此后,還有陸廷粲的《藝菊說》(1718年)等,菊書、菊譜如雨后春筍,不一而足。民國時期(1912~1948年),專著甚少,僅有黃藝錫的《菊鑒》(1932年)與繆甫孫的《由里山人菊譜》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為國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慶幸的。
1949年前后菊花品種散失很多,如當時杭州的菊花只存下70多種。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種。但后來藝菊事業(yè)迅速得到恢復,至1963年上海龍華苗圃菊花達1,200種,北京北海公園的菊花則達到1,381種。“文革”期間菊花又受到二次摧殘。但近年來菊花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對中國菊花品種資源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個品種。藝菊專著自1950年起又不斷出版,近年更向大型化,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在國外雜志,學報上也常發(fā)表有關(guān)菊花的文章和報告。如自1957年陳封懷等開始研究以來,陳俊愉等從1962年起通過野生種之間的大量雜交試驗,對現(xiàn)代菊花的起源問題有所突破。以下是幾點重要論斷:
(一)原始菊花是通過野生種之間的天然雜交,再經(jīng)人工選育而成。毛華菊阻(d.vestitum),野菊(d.indicum)和紫花野菊(d.zawadskii,特別是前兩者為主要,均野生于皖西、鄂西和豫西,甚易產(chǎn)生天然種間雜種。它們之間的雜種苗,在形態(tài)上與菊花原始類型(‘九華’菊、‘杭白’菊、‘杭黃’菊,‘滁’菊等)均頗類似。而這些原始類型均產(chǎn)于安徽,浙江,河南等省,可見二者之間的地理根源,決非偶合。
(二)菊花品種的染色體數(shù)為45~71條,其中小菊系品種為45~54條。近年人工種間雜交創(chuàng)選出“合成菊”,染色體數(shù)也為45~54。故從染色體數(shù)目來講,合成菊已可躋身于菊花(d. x morifolium)的行列。
(三)盡管野黃菊和毛華菊是雜交的基本原種,但菊花的起源還是多元的??磥恚扼w的紫野菊(2n=54)等可能后又參加雜交,并結(jié)合多代的天然雜交、人工選擇和培育,然后才成為較定型的、色彩更豐富的原始菊花,同時染色體數(shù)也逐漸加多。
(四)過去中外學者常推論,原產(chǎn)華北的小紅菊(d.chanetii)與野黃菊(d.indicum),是形成菊花的兩個直接雜交親本。經(jīng)陳俊愉等多年來進行人工雜交授粉,卻只獲得了十多個品種的‘北京’菊(d. x pekinense),它們僅是四倍體(2n=36),未達菊花的低限。
(五)若干日本學者,提出包括多種日產(chǎn)野生菊花(d.japonense、d.makinoi)等在內(nèi)的種作為菊花起源雜交親本的假說。但菊花最初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因此最早的d.x moriflium應由中國野生菊種為其雜交親本。
產(chǎn)地與分布 在菊屬dendranthema 30余種中,原產(chǎn)我國的17種。如野黃菊d.indicum全國均有分布,紫野菊d.zawadskii分布在華東、華北及東北地區(qū),毛華菊d.vestitum分布在華中,甘菊d.lavendulifolium多分布于東北及華北,小紅菊d.chanetii多分布于華北及東北,菊花腦d.nankingense產(chǎn)于南京。
菊花品種遍布全國各城鎮(zhèn)與農(nóng)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島、天津、開封、武漢、成都、長沙、湘潭、西安、沈陽、廣州、中山市小欖鎮(zhèn)等為盛。
8世紀前后,作為觀賞的菊花由我國傳至日本,被推崇為日本國徽的圖樣。17世紀末葉荷蘭商人將我國菊花引入歐洲,18世紀傳入法國,19世紀中期引入北美。此后我國菊花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