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茶”字本身各種說法之外,歷代文人墨客對茶關(guān)于茶的別稱或是比喻,可謂五花八門,或言其形,或言其味,或言其意、更或言其神,今日不妨一起看看關(guān)于茶的別稱,也可體會他們對茶的理解,有些甚至別有趣味。
1.“茶”字由來
在唐代之前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唐陸羽在《茶經(jīng)》中曾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陸羽在寫《茶經(jīng)》時,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荼——唐之前使用最普遍的寫法,如《詩經(jīng)》、《爾雅》中有“荼”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之為“荼草”。
槚——《爾雅》中有“槚”字的寫法。
蔎——西漢末年楊雄《方言》稱茶為“蔎”。
茗——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中稱“茗”。
荈——西漢司馬相如《凡將篇》稱“荈詫”
2.言其形
言其形應該是最初茶對愛茶之人的認知,從《茶經(jīng)》的首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到“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文人雅士們給茶描繪了對茶最初的印象。
嘉木——簡單卻親切,可見對茶這種樹木之愛。出自陸羽《茶經(jīng)》“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瑞草魁——唐代杜牧在其《題茶山》寫到:“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杜牧給了茶一個瑞草之魁的名號,足見對茶之愛。
香葉——出自元稹《寶塔詩》:茶,香葉、嫩芽。
鳥嘴——茶的喻稱,因嫩茶頭狀如鳥嘴,故有此稱,現(xiàn)在的雀舌也有此意。出自唐代鄭谷《峽中嘗茶》詩: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嘴香。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另有沈括詩:嘗茶篇:“誰把嫩香名雀舌”。
3.言其味
言其味的別稱多從茶葉的品質(zhì)特點出發(fā),描述茶葉。
苦荼——荼為茶的別稱,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引華佗《食論》:“苦荼久食益意思。”想來,當時煮飲的茶略苦的緣故吧。
苦口師——宋代陶榖《清異錄》中有題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茶有助于思考,也著實可謂苦口之良師了。
香茗——茶為茗,喝之清香解渴,香茗。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調(diào)酥煮乳糜。”
4.言其意
這類別稱一般不直接指茶的名稱,卻以其帶來的意味來命名,讀起來令人感覺當時的茶人別樣的情趣。
水厄——有趣的名字。這是由于三國魏晉以后,漸行飲茶,其初不習飲者,戲稱為“水厄”,意為“水災”?!短接[》卷八六七引《世說》:“晉司徒長史王蒙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瓊液——唐代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焙》:“初能燥金餅,漸見甘瓊液。”
不夜侯——古人對茶的擬人戲稱。因茶可提神,飲后夜不能睡。胡嶠《飲茶》:“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
云華——茶生于山顛云霧處為佳,故稱“云華”。唐皮日休《寒日書齋即事》:“深夜數(shù)甌唯柏葉,清晨一器是云華。”
晚甘侯——唐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孫樵曾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其意為用十五片茶餅,供先生享用。這里的晚甘侯其字面意為一段時間后回甘的尊貴的王侯,是指武夷山的茶擬人的說法,后也常用于指代茶葉。
在茶的發(fā)展中,某一種茶的別稱也常常被代稱做茶。舉例來說,“月團”、“金餅”、“龍團”本為一種唐宋時期的餅茶,但常常在詩歌中代指茶葉,如唐代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焙》:“初能燥金餅,漸見甘瓊液。”;再如鳥嘴本為產(chǎn)于今四川一帶的古代蒸青散茶名;再者則如“茶旗”、“茶槍”等茶名也可被代指茶葉,可見于宋代趙佶《大觀茶論》。
5.言其神
言其神,更多是對茶的的領(lǐng)悟,多有令人驚艷之語,恰如“從來佳茗似佳人”。
甘露----出自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引《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shè)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在子尚看來,茶已經(jīng)是甘露了。
滌煩子——唐代施肩吾詩:“茶為滌煩子,就為忘憂君。”,茶能洗去煩惱,你可是忘憂君?
清友——故事出自宋•蘇易簡的《文房四譜》。“事物異名錄”《文房四譜》曰:“葉喜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姚合品茗詩:“竹裹延清友,迎風坐夕陽。”“清友”二字十分貼切,宋代文人散淡的氣息盡顯于此。
除此之外,茶的別稱還有很多,釋義不一,但卻處處顯現(xiàn)著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對茶的喜愛,也詮釋著茶友們對茶的理解。重要的也許并非茶的別稱,而是當時情景下,當時愛茶人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