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碧皚袋蛾
癥狀:屬于鱗翅目刺蛾科。在寄主植物或周圍建筑物上可見懸掛一種圓錐形,由枯葉和樹皮碎片等組成的褐色護袋囊。幼蟲危害期在葉片上出現(xiàn)被啃咬的斑痕和小孔洞。雌成蟲體長16毫米左右,無翅,足退化,形似蛆狀,頭褐色,體黃白色,腹部肥大。雄成蟲體長8毫米左右,體黑褐色,前翅基部約占全翅的1/3為黑色,其余為半透明,翅脈和翅緣上有黑毛,后翅與前翅顏色相似,只透明部分較窄小。幼蟲體長16毫米左右,頭淡黃色,頭頂中央有個“y”形褐色紋,前胸、中胸白色,背部有6條不太規(guī)則的較寬的黑褐色縱帶,后胸淡褐色。蛹長13毫米左右,褐色雌蛹比雄蛹稍大,護袋圓錐形,土黃色,外表粗糙。
病原及發(fā)病規(guī)律: 在北京地區(qū)一年一代,以卵在護袋雌蛹殼上過冬,護袋多在樹木桂或附近建筑物上。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危害。初孵幼蟲千元 吐絲綴葉、樹皮碎片等物營造護袋,之后啃食肉,被害葉片出現(xiàn)小孔洞。6月下旬隨著蟲體增大,葉片被咬成大孔洞和少量缺刻,嚴重時片以吃光。8月中旬錢,陸續(xù)化蛹。9月出現(xiàn)成蟲,雄蛾羽化后尋找雌蛾交配,產(chǎn)卵于護袋蛹殼上過冬。
防治辦法:(1)秋冬季清除樹干上和建筑物上的蟲袋,消滅過冬卵。(2)花灌木等矮小樹木和花卉,可人工摘蟲袋,消滅幼蟲、蛹和卵。(3)蟲量多時可噴2000倍的20%菊殺乳油等混配農(nóng)藥,或噴1000-2000倍的苦參素或煙百素乳油等植物性農(nóng)藥,或10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等有機磷農(nóng)藥來毒殺初孵化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