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離于中”,一足云“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滅胡明年鑄”。”陸羽這里詳細的介紹了風爐的大體形狀,并且有三句話解讀風爐。
一、“坎上巽下離于中”起文處,首先解說了風爐的外形和尺寸規(guī)格。這里第一句,使用八卦的自然原理說明風爐的自然功用,八卦是自上而下看,前兩個掛是,水火既濟卦,就是要水火相容才可以;下面兩個就是,火風鼎卦,鼎自古就是烹煮食物的祭祀禮器風可以簡單的看是木有生火之意。三個卦由下向上看就是,木生火火煮水。實際在其中八卦基本全有。
由這句話看,風爐八卦該是俱全了,有些太上老君八卦爐的樣子,大圣不就是在這個巽宮位被熏燒成火眼金睛了嗎?那是不是也可以煉出長生金丹呢?
二、“體均五行去百疾”木火土金水,在風爐中可以簡單地看做是:金屬做體,泥土在內(nèi),以木生火,火再煮水。五行俱備,五行和天地自然,有和人體之五行,五行生克維系正常的運轉(zhuǎn),對于人體自然可以去除百疾,但是必須要合理的,適當?shù)氖褂貌趴梢?。哲理也寓意,吃茶要維持的是合理的平衡,不可以盲目偏激的吃茶。
三、“圣唐滅胡明年鑄”在于“圣唐滅胡明年鑄”之“明年”?;菊J為是注明風爐的年代,吳覺農(nóng)先生在《茶經(jīng)述評》曰:在第三只爐腳上所鑄的“圣唐滅胡明年鑄”七字,具體說明了鑄造風爐的時間,一般認為“圣唐滅胡”,指的是唐代宗在廣德元年(763)討滅“安史之亂”的最后一股勢力史朝義的時候,因此,這個風爐可能在這一年的第二年,即公元764年所鑄造。實際“明年”不是專業(yè)的古代銘文標記年代的方法,所以后來很多史學者都提出很多異議。
《茶經(jīng)》之器后文詳細的文字描述了風爐的特點和功用。“其三足之間設(shè)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飚漏燼之所,上并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土臬]于其內(nèi),設(shè)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臺之。”
那我們簡潔的說,風爐實際就是炭火爐子的一種小型。只是陸羽的器具中的風爐,經(jīng)過了精心的加工和制作,專門的用來烹水煎茶。
這樣的炭火爐,古代較多用于煮茶燙酒等。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一本作“ 風罏 ”。唐岑參《晚過磐石寺禮鄭和尚》詩:“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 宋陸游《同何元立蔡肩吾至東丁院汲泉煮茶》詩“旋置風爐清樾下,它年奇事記三人。”《紅樓夢》第三八回:“那邊有兩三個丫頭煽風爐煮茶,這邊另有幾個丫頭也煽風爐燙酒呢。”
由以上依據(jù),本人得出自以為的見解:
茶圣先生專門制作且詳盡記述的風爐,不只是為了說明這個爐子。因為《茶經(jīng)》全文也沒有告訴我們?nèi)绾渭搴靡煌氩?,如何評鑒哪種茶,七千余字都是宏觀的論述.可是他老人家卻不惜筆墨的描述風爐。
實際用意是在告訴我一個道理,烹水煎茶注重的是一個完整而協(xié)調(diào)的過程,要合五行八卦描述的自然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煎茶吃茶,養(yǎng)身而后立命,調(diào)養(yǎng)好身心才是煎茶吃茶的根本,而后再說所謂的高層次的文化。
再好的文化都是從實踐中出生,文化的本身價值就是指導和引領(lǐng)我們生活的更好,脫離實踐和現(xiàn)實的文化都是空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