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暉,北苑御茶園奠基人。他奠定了北苑茶葉的歷史地位,在蒸青碎末向研膏茶演變發(fā)展及茶園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畢生的努力和重要的貢獻,被后人尊為茶神。
張廷暉(903—981年),字仲光,號三公。祖居建寧府建安縣東萇里(今建甌市水源鄉(xiāng))29都水北村。生于唐天復三年(903年),卒于太平興國末年(981年),享年78歲。
據(jù)水源南山《張氏宗譜》載:張廷暉祖籍系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僖宗丁未年祖張世表落籍建安東萇里嵐下洋(今水北后山)開基立業(yè),置有大量產(chǎn)業(yè),田莊茶園遍布東溪流域,在鳳凰山一帶擁有方圓數(shù)十里茶園,并派長孫(廷暉)到鳳凰山管理茶園。
鳳凰山茶園經(jīng)張廷暉精心經(jīng)營和研制,所生產(chǎn)的茶質量相當不錯。到唐末(鳳凰山)建州研膏茶已被閩國看中,當時閩王好茶,而且特別喜歡張的北苑茶,于是不斷來索?。粡埐豢捌鋽_,加上王審知建立閩國后,閩王之子王延稟、王延政等人內訌爭戰(zhàn),戰(zhàn)事頻生,搞得民不聊生,茶業(yè)難以維持。龍啟元年(933年)張廷暉干脆將鳳凰山及其周圍方圓三十里茶園悉數(shù)獻給閩王,閩王因此大喜,封了個“閣門使”的小官給他,依舊讓他管理茶園,并把鳳凰山辦成閩國的御茶園,鳳凰山茶園成為官家御茶園后,靠著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藝上得到很大提高。至宋,又由宋至元至明,歷代朝廷都在北苑建立“龍焙”并遣重臣督造貢茶,由此北苑成為中國著名的宮廷御茶園,中國茶業(yè)發(fā)展走向了新的高峰。
隨著北苑御茶的鼎盛,龍團鳳餅登峰造極,名冠天下,宋朝廷不斷追褒張廷暉恭獻茶園、研制茶藝的歷史功績。紹興中(1131—1162年)宋高宗趙構皇帝為張閣門使廟親賜額“恭利祠”,封張廷暉為“美應侯”累加“效靈潤物廣佑侯”,進封“濟世公”;其妻范氏被封為“協(xié)濟夫人”。
由于朝廷屢屢加封追褒,引發(fā)民間重德崇善情感,茶農(nóng)茶工深深敬仰張廷暉賢智才藝,尊為茶神,久而成俗,香火延綿,直至今日各地許多茶農(nóng)香客前往“恭利祠”接引香火,拜謁禱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