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事活動中,靜是指環(huán)境的幽靜,茶事過程中的安靜,茶人的心靜。
“獨飲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施茶耳。”(張源《茶錄》)茶宜獨飲靜品,眾則喧囂。若獨坐書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不覺心靜神清。茶人通過茶事活動,在紛擾的社會中,獲得心靈的安靈。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四)云:“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苔鮮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隨意讀周易,國風(fēng),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shù)篇。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鹿犢共偃息于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弄筆窗間,隨大小作數(shù)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卷縱觀之。興到,則呤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啜苦茗一杯。”山靜如太古,汲山泉煮苦茗,讀書觀畫,吟詩撰文,悠然自得。
錢起《與趙莒茶宴》也表現(xiàn)出同樣的意境,“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竹下品茶,蟬噪林靜,言忘無聲,一片靜謐。
靜是修行的入門功夫,也是茶道的追求。茶人通過茶道活動,先求身靜爾后心靜,心靜則智慧生,世事洞明,靜中氣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