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品鑒體系,是通過五項因子去評判、分析、確定一個茶好與不好,這是我們所知的傳統(tǒng)品鑒體系,但也是無效體系。
現(xiàn)在大多學校、培訓機構所教的都是這個體系,但為什么稱其無效呢?舉個例子,在審評綠茶時,因為龍井最重要的是香氣和滋味,因此五項因子的評分比重,可把香氣和滋味的比重放大到百分之六十,最終結合其他百分之四十評分。但是,審評的茶葉不是龍井,換成鐵觀音時,更重要的在于香氣,審評者就把香氣的影響因子擴大到百分之四十,從而得出評分。同樣的,當評價一個外形不那么重要的茶,比如普洱茶,可以把其他因子弱化,將滋味的比重擴大到百分之八十,然后再來品鑒。
表面上看沒問題,但這個邏輯很有問題,比如說一個茶,它只有香氣,其他方面都很糟糕,但還是用五項因子來評它,把它唯一的優(yōu)勢,分值占一百分,于是評出這個茶有九十分,但這是一個好茶嗎?所以,這樣的評價體系,只是一個相對的參考方式。它并不是一個真正的評價體系。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品鑒體系呢?一個有效的品鑒體系,必須是在某一層面能達到共識,能站得住腳的。將這一體系一分為二,建立坐標。
橫軸:干凈
為何將干凈作為橫軸?這是大家最能達到共識的一點,吃與喝,下肚的東西,大家都默認,它必須是干凈的,這一概念無需學習,根植與于生命基因,與生俱來。
縱軸:有效物質(zhì)含量
每一個物種的進化,都需要獲取能量,在長期的生命活動里,我們默認對我們好的東西,是讓我們愉悅的,對我們不好的東西,是讓我們排斥的,比如我們覺得糖是甜的、好吃,它里面有能量,我們消耗能量來維持生命,那它就是好的。
凡是我們天然覺得好的東西,它應該是有能量的,這就是有效物質(zhì),人和生物能從中獲取能量,能使生命得以延長的物質(zhì)。
茶葉里,含有大量的有效物質(zhì),同時也含有無效物質(zhì)。無效物質(zhì)具有刺激性,從生物進化原理來看,一個動物吃一個東西覺得是苦的,那它下次就不會再吃,因為如果長期吃,對它的消化系統(tǒng)會產(chǎn)生損害,在這也就像很苦的茶,為什么不建議大家長期飲用。
茶多酚,在以往的茶學研究中,被稱為茶葉中最有用的物質(zhì),但此刻我們將其稱為對照物質(zhì),因為它使得你的舌面產(chǎn)生澀感,而這些澀感怎么解除?
因為有機酸的刺激作用,使唾液分泌,唾液當中的黏蛋白恢復原本口腔當中的順滑度,于是唾液分泌,有生津之感。因此,真正產(chǎn)生作用的是有效物質(zhì),比如水解單寧。通過這一坐標,我們對茶的品質(zhì)如何,就能基本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