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又名馬莧菜、長幫菜,屬于馬齒科一年生肉質(zhì)草本植物,常生于園地或荒地。馬齒莧原產(chǎn)于印度,幾個世紀以來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歐洲、南美洲、中東地帶都有其野生型。在英國、法國、荷蘭、美國早已有了栽培種,在我國以野生為主,天津地區(qū)野生資源比較豐富。
馬齒莧適應(yīng)性極強,耐熱、耐旱,對光照的要求不嚴格。強光、弱光下均可正常生長,在溫暖、濕潤、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長良好,并在任何土壤中都能生長,能儲存水分,即耐旱又耐澇,和其他雜草一樣生命力極強,只要稍加管理就可很好的生長。
一、利用價值
1.食用。馬齒莧作為蔬菜食用,具有豐富營養(yǎng)價值,為人體所需多種營養(yǎng)來源,據(jù)測定每100g鮮草中含:維生素c23mg,0.03mg的vb1、0.11mg的vb2、胡羅卜素2.33mg、煙酸0.7mg、蛋白質(zhì)2.3g、脂肪0.8g、碳水化合物3g、粗纖維0.7g;無機鹽的含量也較高,鈣85mg、磷56mg、鐵1.5mg;鉀鹽以氧化鉀計,鮮草約含1%,干草約含10%。另外,馬齒莧中還含有蘋果酸、多種氨基酸及微量游離的草酸。
馬齒莧的食用在我國自古有之,但民間傳統(tǒng)的食用方法比較簡單,將采集的嫩莖葉,用開水燙軟,然后煮湯、炒食或涼拌。也可以用開水燙后,晾至半干,而后與其他原料一起做餡。部分地區(qū)正在試驗將其進行深加工,如將馬齒莧根摘葉后切成6~8cm的段,制成罐頭,可長期保存。還可將其冷凍貯藏,化凍后同鮮菜一樣食用。馬齒莧的嫩莖還可以腌制成很好的調(diào)味品。
2.醫(yī)療保健。很多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馬齒莧中含有高濃度的去甲腎上腺素,每克鮮重的含量達25mg,還含有二羥基苯乙胺和二羥基苯丙胺酸,兩者分別為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和中間成分。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調(diào)節(jié)人體內(nèi)糖代謝的過程,從而具有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穩(wěn)定的作用,所以常吃馬齒莧對糖尿病有食療作用。
馬齒莧全草含豐富的va,能促進上皮細胞的生理功能趨于正常,促進潰瘍病的愈合。
馬齒莧全草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民間常用單味水煎服或取鮮草洗凈搗爛,取汁一杯加入少許黃酒治療痢疾。
全草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亦有抑制作用,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或單味煎洗,或配臭梧桐葉50g煎服,可治療濕疹,稻田皮灸,還可以治毒蛇咬傷、淋巴結(jié)核、急性闌尾炎、痔瘡等。另外,馬齒莧鮮草ve的含量達0.2%,比菠蘿高5倍,有助于人體抗衰老。
二、栽培技術(shù)
1.播種或栽植。于野生馬齒莧開花季節(jié)采集種子,春季晚霜過后露地直播,也可以保護地育苗,晚霜后移栽露地,提早采收。播種方法采用撒播或條播,因其莖匍匐向四周生長,所以種植密度不要太大,待苗長出后要不斷的間苗,以使它長得更快更壯。
2.扦插莖段。馬齒莧的莖生根能力很強,可利用莖段扦插,從野外或種植田采摘一些莖段,栽植后澆水,適當(dāng)遮蔭即可成活。
3.田間管理。馬齒莧長期處于野生狀態(tài),適應(yīng)極強,很容易管理,欲使馬齒莧長的肥嫩,還要施入一定量的糞肥;另外在生長旺季,補充一些氮肥。因其耐旱能力強,一般情況下不用澆水,特別干旱時再補充一些水份,種植初期應(yīng)適當(dāng)中耕除草,一旦它生長起來其他雜草很難生存,幾乎不受病蟲危害。
馬齒莧為一年生植物,每年進入6月開花結(jié)果,如果不留種,可將莖頂花蕾部分去掉,促其長出新的分枝,增加產(chǎn)量。為了下一年繼續(xù)生長,應(yīng)適當(dāng)留些花蕾,使其結(jié)果。種子自然落在地里,第2年便可萌發(fā)生生長,這樣栽種一次,可連續(xù)生長幾年,不必每年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