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時候,你在茶杯中發(fā)現(xiàn)過懸浮著的茸毛嗎?
發(fā)現(xiàn)了?你知道這個茸毛是什么嗎?它就是茶毫。
今天就帶著茶友們探討茶毫的知識點吧。
茶毫是什么
喝茶的時候,懸浮在茶湯中的細小茸毛,來源于茶葉嫩芽背面生長的一層細茸毛,這就是茶毫。
茶毫內含有豐富的茶多酚、茶氨酸等營養(yǎng)物質。
干燥后呈白色,如果一直保持不脫落,茶葉也會顯示為白色,大多為白茶。浸泡后,白毫依舊會依附在茶葉上。
而綠茶在揉捻過程時,白毫會脫落變得干碎。
泡茶后,干碎的白毫就會漂浮在茶湯中,形成像油脂膜一樣的物質,這種情況可以證明茶葉很新鮮。
但是茶葉保存的時間較長,或是經過長途運輸,白毫失散,就不會有這種現(xiàn)象了。
茶毫和品種的關系
不同品種的茶葉,茶毫的分布數(shù)量是不同的。茶毫的多少與茶樹的品種、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例如在同一捎上的茶葉,芽葉上的茶毫分布是最多的,往后是幼葉、嫩葉。
茸毛也會隨著茶葉的成熟逐漸脫落,四葉的葉片一般就看不到茸毛的痕跡了。
但是有些茶樹的品種天生就富有豐富的茸毛,像云南白茶,芽頭上的茶毫相對來說就很多。
但是像普洱茶、烏龍茶這些茶品,大多是選用成熟的茶葉原料,而非使用嫩芽去制作。
茶毫在這類茶品中,很難顯現(xiàn)。這是因為這些茶品若用茶毫多的嫩芽制作,會失去它們本身所蘊含的獨特滋味。
茶毫的顏色
茶毫可不只有一種顏色,茶毫也有白色、黃色、金色、銀灰色等。
茶毫呈現(xiàn)出的顏色,與制茶過程中茶多酚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
拿綠茶舉例,因為綠茶是不發(fā)酵茶類,所以它自身所含的茶多酚未被氧化。
沒有被氧化的茶多酚是無色的,在幼嫩芽葉上茸毛顏色一般為白色。
像洞庭湖碧螺春、黃山毛峰、信陽毛尖等,白毫特別顯露。
我們再拿全發(fā)酵的紅茶舉例。在紅茶的加工過程中,鮮葉要經萎凋、揉捻等工藝。
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茸毛的多酚類物質被氧化成茶黃素、茶紅素的緣故,從而使白色茸毛成“金黃色”。
所以像金駿眉、滇紅等一些全發(fā)酵的紅茶,芽尖部分會顯露出金毫。
茶毫與品質的無關
了解完茶毫與茶品之間的關系后,很多茶友會有疑惑,“茶毫的多少會影響茶葉的品質嗎?
但其實茶毫的多少和茶葉品質上的優(yōu)劣沒有直接聯(lián)系。
茶友們應該都聽說過“顯毫”這個茶葉名詞,這就是指茶葉上的茶毫比較明顯。
茶毫,是作為一個檢驗茶葉嫩度的一個直接標準。一般來說,鮮葉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
所以,茶毫的存在,可能對茶葉嫩度要求高的紅茶、綠茶、白茶來說,是一個優(yōu)質的表現(xiàn)。
但是對于一些以大葉或者老葉為原料的茶類來說,茶毫的多少不能作為驗證茶葉品質的標準。
比如普洱熟茶選料通常是成熟的葉片,經過渥堆發(fā)酵、壓制干燥后,干茶表面幾乎沒有茶毫了。
但是依舊不影響茶湯醇厚的滋味,沁人心脾。
當我們喝茶毫多的茶葉時,沖泡出來的茶湯難免會有毫渾,這是正常現(xiàn)象。
想要在沖泡過程中減少茶毫的過度脫落,可以采用環(huán)圈注水的方式沖泡,或者沿杯壁定點注水。
毫渾和渾濁的區(qū)別
雖然茶湯有毫渾是正?,F(xiàn)象,但是毫渾的假渾濁和渾濁是有區(qū)別的。
防止茶友們混淆,這里再和大家說一下二者如何辨別。
假渾濁的茶湯是前兩三泡茶湯稍顯渾濁,后續(xù)幾泡茶湯是清澈的。
而品質不過關的茶,茶湯則會一直渾濁。
所以只要觀察前三泡的茶湯,就能簡單檢驗區(qū)分出來。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茶毫的多少和茶葉的品質沒有直接聯(lián)系,只能證明所選用的茶葉原料嫩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