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庇痔圃娙硕拍恋模骸敖袢蒸W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致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現(xiàn)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xiàn)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巖茶,為武夷寺禪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于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古書記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里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guī)、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huán)境與心境的寧靜、清凈、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