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普洱茶與“喝“普洱茶,從字面上來看,前者似乎多了幾分文化氣息,讓人想起一群文人在一起一邊飲,一邊談;而喝普洱茶,更容易讓人想起劉姥姥進(jìn)大觀園后,在妙玉住處飲茶的場景。
這樣一對比,就很明白了,“品“是要有足夠的時間和情調(diào)的,而“喝“就更多的是為了生活需要、為了解渴了!或者說,前者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注重的是普洱茶的文化底蘊(yùn)、口感韻味,而后者更加接地氣,更多的是對生活的追求。當(dāng)然,這只是很感性的來看“品“普洱茶和“喝“普洱茶的區(qū)別,也許不同的人感受會有所區(qū)別。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大概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為什么普洱茶有“品“與“喝“的區(qū)別,而沒有人說白開水需要“品“,這就是普洱茶的底蘊(yùn)問題了,普洱茶有很多內(nèi)含的東西,這是需要慢慢“品“才能品出來的,而白開水只要喝就好了,它再怎么品也還是那個味道,也就沒必要“品“了。也就是說白開水只具有解渴的功能而不具備“品“的功能,換言之,對于喝普洱茶的人來說,普洱茶的解渴功能是最重要的,他們只是把普洱茶當(dāng)作可以解渴的飲品的。
再來進(jìn)一步看,“品“三個口,這就可以有以下情況:1、一個人很閑,閑的沒事做,閑的可以有很多時間來聊、來說、來談,所以人們會覺得他有3張嘴,也就是“三個口“;2、幾個人在一起,至少3個人,才可能有3張嘴。所以,品普洱茶就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1、時間比較多、比較沒有事做的人,他是會坐下來慢慢“品“的;2、幾個人坐一起,一起品,邊品邊談!
而“喝“普洱茶,以此類推,只有一張口,口的旁邊是渴的另外一部分,也就是說,“喝“普洱茶的人是為了解渴,他自己想什么時候喝就什么時候喝,只要渴了就喝,而不像品,非得幾個人在一起或者有足夠時間了才品!想想,生活中老百姓都說喝杯茶,沒有人會說品茶,說了也許會換來別人的一番嘲笑吧。
這樣分析下來,“品“普洱茶與“喝“普洱茶的區(qū)別似乎就很明顯和簡單了。